【度假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布时间:Nov 26, 2021 | 作者: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并于1998年11月审议通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从2001年开始,在2001年、2003年和2005年共评选了三批。2008年改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替,新名录于2008年公布第一批,即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三个批次的合计。此后,教科文组织根据成员国申报的名单进行评选,不断更新这一名录。其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国于2004年8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第11次会议审议批准加入。
《公约》第四章"在国际一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明确,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提名、编辑更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项目和活动(优秀实践名录)。
《公约》在第八章"过渡条款"中明确,委员会应把在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584个,涉及131个国家: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92项,涉及128个国家;《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7项,涉及34个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25项,涉及18个国家。
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总数达42项,其中包括34个项目(含2个跨国联合申请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被列入《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项目被列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 中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法国与日本分别以23个项目和22个项目分列第二三位。
年份 | 项目 |
2001年 | |
2003年 | |
2005年 | |
2009年 |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 |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 |
《格萨(斯)尔》 | |
《玛纳斯》 | |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 |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 |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 |
2010年 | |
2011年 | 中国皮影戏 |
2013年 | |
2016年 | |
2018年 | |
2020年 | |
注: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统一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
参考资料: |
年份 | 项目 |
2009年 | |
2010年 | |
中国活字印刷术 | |
2011年 |
年份 | 项目 |
2012年 | |
节日展会
折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遗产日 | ||
日期 | 届次 | 主题 |
2006年6月10日 | 第一届 |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
2007年6月9日 | 第二届 |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
2008年6月14日 | 第三届 | 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
2009年6月13日 | 第四届 | 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 |
2010年6月12日 | 第五届 | 文化遗产,在我身边 |
2011年6月10日 | 第六届 | 依法保护,重在传承 |
2012年6月9日 | 第七届 | 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
2013年6月8日 | 第八届 | 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 |
2014年6月14日 | 第九届 |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
2015年6月13日 | 第十届 | 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
2016年6月11日 | 第十一届 |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
2017年6月10日 | 第一届 | 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
2018年6月9日 | 第二届 |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 |
2019年6月8日 | 第三届 | 非遗保护,中国实践 |
2020年6月13日 | 第四届 | 非遗传承进万家 健康生活你我他 |
2021年6月12日 | 第五届 | 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
参考资料: |
折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第一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0年10月在山东济南举办;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2年9月在山东枣庄举办;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4年10月在山东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6年9月在山东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8年9月在山东济南举办;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20年10月在山东省济南市国际时尚创意中心举办。
折叠相关专题展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大型专题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于2007年6月18日闭幕。
这次展览于2007年6月8日开幕,分为年画、剪纸、皮影、木偶、染织5个专题,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件作品。展览通过展板、实物、现场制作和表演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成果。
展览期间,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也参观了展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截至展览闭幕,超过10万人参观了这次展览。丰富多彩的展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现场展示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盛宴。
折叠相关活动
2021年5月18日,浙江省德清县舞阳街道纪工委、长春村妇联、计生协联合上柏幼儿园开展了"学非遗,传清风"的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家风主题的瓷板画、国画、泥塑等手工作品。通过家风传承启迪思想、塑造心灵,培养心智,将良好的习惯自觉地践行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