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非遗故事系列之十七:骆驼巷的传说
发布时间:Jun 27, 2022 | 作者:聊城市文化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述非遗故事,弘扬聊城文化”,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
阳谷城东9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骆驼巷,据说骆驼巷是“落头巷”的谐音。 相传北宋末年,金兵攻入中原,掳走了徽、钦二帝并押往金都,同时还有二帝的嫔妃、皇子皇孙以及众多的王公大臣。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自幼作为人质被扣押在金国,并认金国大元帅兀术为义父,后由流落金国的北宋大臣崔孝偷偷传送徽、钦二帝血诏,知道了内情,于是瞅个机会,偷偷溜出金兵大营,逃往中原恢复大宋。此事被金兀术发现,骑马在后面苦苦追赶。 忽然前面一条黄河挡住去路,康王赵构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时金兀术也越赶越近,搭弓射箭,一箭射中康王坐骑。战马负痛,打了个立站,康王被掀翻在地。 就在这危机之时,忽见由树林里走出一个中年道士,牵了一匹白马来到赵构面前说道:“主公,快上马!”赵构不顾疼痛,跨上马就跑,金兀术继续在后面追赶。急来到河边,赵构哭道:“天丧我也,命该如此!难道大宋真的要亡国吗?”话未说完,只见那白马抬起两条前蹄驮着康王“扑通”一声跃入黄河水中,直朝对岸游去。金兀术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水,认为康王赵构必被黄水淹死,便打马而回。 再说那匹马驮着康王赵构终于渡过黄河上了岸,浑身被水湿透,又一口气跑出数十里,来到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上。赵构口干舌燥,正好村边有个姑娘在晒谷。赵构上前讨水,姑娘端来一瓢水,赵构喝了一气,考虑坐骑狂奔了这么远,也一定渴了,便去饮马,马儿开始不喝,赵构道:“喝点吧,待会儿还要赶路。”那马喝了半瓢。谁知战马喝下,就听“扑通”一声巨响,那马头竟掉了下来。原来白马竟是泥做的。赵构大吃一惊。姑娘道:“这马怎么像村头神庙里的泥马!”赵构闻言暗暗祈祷:“我赵构受神力保佑不胜感激,若得恢复宋室江山,定当重修庙宇,还原此马,再塑金身,报泥马渡河之恩。” 泥马渡康王的故事越传越广,泥马饮水落头的事也流传下来,泥马落头的地方后来逐渐盖上了房子,形成了巷子,俗称“落头巷子”,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骆驼巷”。而“透瓶香”酒也随之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到了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把它写入《水浒传》中,使得武松和透瓶香酒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