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非遗故事系列之二十四:元宝街的来历
发布时间:Jul 29, 2022 | 作者:聊城市文化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述非遗故事,弘扬聊城文化”,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
在咱们临清箍桶巷西头,卫运河没有阔堤之前,有一段用巨大的青石元宝铺成的街道,长约五、六十米,这就是元宝街。 听老人们说,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个土恶霸,名叫曹幸。他仗着堂叔在县衙里做个小官,强行霸占了卫运河码头。对那些搬运工人敲骨吸髓,极尽剥削。人们对他恨之入骨,背地里都叫他曹霸头。 一天早晨,曹幸刚刚起床,家人便来报,有个老和尚在门前走来走去,瞅瞅这边,看看那边,不知为了何事。 曹幸说:“我出去会会他。”出门见一个红光满面、颏下银髯的老和尚,正打量他的住宅。他心中一动,遂双手一抱拳,向前客气地问道:“老仙师请了!不知仙师为何对寒舍瞧来瞧去?莫非……” 老和尚见问,忽然哈哈大笑:“这么说你便是这户人家的主人了?” “在下正是。” “好、好!果然是有福之人。”曹幸一怔,随之心中一喜:“不知福从何来,恳请仙师指点。” “你这宅院,被一团紫雾笼罩,其中必有大福大贵之人。这福贵之人么,看来便是你了。” 曹幸一听,心花怒放,连忙拱手说:“敢请仙师到舍下一叙。略备斋饭,聊表敬意。” 和尚并不客气,跟随曹幸走了进去。宾主客厅上坐定以后,老和尚说:“实不相瞒,贫僧在太行山学了一门神技,能点石成金,但要遇到有缘分之人方能灵验。今早路过此地,见你府上有一团紫雾,心中惊奇,认定必是有缘分之人。” 曹幸听后惊得目瞪口呆。他不敢信世上真有这样的人,而且就在眼前。 老和尚看他发呆,知道不信,便说:“咱身边带有八个小小的青石元宝,可点给你看。”说着便将青石元宝从袖内掏出,按八卦的方位摆在桌子上,盖上一张黄裱纸,然后口中念念有词,作起法来。念罢咒语,便用食指在各个青石元宝上点了一下,随将黄裱纸揭开,八块青石元宝像变魔术似的,果然变成金元宝了。 曹幸这一惊非同小可,连忙双膝跪地,叩了三个响头,口称活神仙下凡,恳请也给他点点金子。 老和尚说:“你有八八六十四块金元宝的缘分,要赶快雇石匠打造。八天以后,缘分就不灵验了。” 曹幸连忙回答:“行、行,马上就备办。请仙师到后堂用斋。” 他安排好老和尚后,心中思量,自己只有六十四块金元宝的缘分,实在太少了。可是,老和尚并没说一块有多重,我要是造大一点,不是一样能多得金子吗?主意一定,便立即连夜用大船运来一船大青石,又用几百两银子的重金请了三十多名石匠,日夜不停地干。到第八天,六十四块巨大的、一块足有二百斤重的青石元宝,竟然造完了。 曹幸打发石匠们走后,抑制住心中的兴奋,赶紧沐浴更衣,小心翼翼地来到后堂老和尚住室。当他走进屋一看,人却不在。他心想兴许是方便去了,只好坐下等待。谁知等了半天,也不见回。他赶紧叫人四下寻找,可是全院找了个遍,也不见和尚踪影。他吓得慌忙回到屋里,这才看见粉白的墙壁上写着一首七言诗。诗曰: 贪心贪心太贪心, 石头岂能变成金? 劝你多做善良事, 福贵自会齐临门。 曹幸看了诗,当即就昏了过去。家里人赶紧七手八脚将他抬到屋里床上,掐胳膊握腿。折腾了半天才醒过来。从此,他就一病不起,不久便乌呼哀哉了。 他的儿子长大后,见院子里这么多青石元宝放着没用,便叫人将它们铺在了街面上。正好这条街上的雨水都要从这里流入卫运河,铺上它们就能保护路面不被冲毁,从此这条街就叫元宝街。人们踏上青石元宝,就像踏着曹幸的贪心,永远嘲笑这个贪心人的可悲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