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讲堂】京剧的历史起源与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Sep 30, 2022 | 作者:
【无奖竞答】 猜猜京剧多少岁! ... 将近200岁啦! 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期间(1840-1860) (如果你不熟悉这段历史,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知道吧,对喽,就是这时候)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你看,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在产生方式上大不相同,地方剧种大多扎根于该地区社会生活,与当地百姓的语言、生活习惯、人民性格等密切相关,最初发源于民间歌舞;而京剧并不是如此按部就班地产生,它是多个剧种交流融合的产物。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且往往能接纳旧事物不能包含的内容,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京剧同样如此。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它曲调板式完备丰富,吸纳各家之长。这一点是徽、秦、汉剧所不能比拟的,其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同时京剧形成之时行当大体完备,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出现了有代表性的京剧演员: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这意味着一套独属京剧的表演体系诞生了,有名角儿在舞台上演着观众喜爱的剧目,京剧正式形成。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任其自由发展野蛮生长?
京剧在后来能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必然有buff加持
在国家仍是社会组织形态的时代,有什么又比官方buff更为精准有效呢?
同光十三绝
(晚清画师沈容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写生戏画像)
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并在清廷内迅速发展。由于其服务对象扩大到宫廷中的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京剧的发展过程也与地方戏有所差异。为满足皇室(符合自己高贵身份还要用上帝视角体察民情的)需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其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
当然,这些要求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此,它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将实际表演和对生活动作、时空场景的虚拟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虚实结合简单来说,你以为现在台上只有两个演员?你品,你细品,他俩给你演出了整个世界!“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戏曲演员们可不都是戏精嘛嘿嘿】
【总之就问你一句话,“官方buff”是不是超级厉害!这其中不仅有官方的大力支持,还有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引发的需求的特殊性,“倒逼”京剧的“精致化”发展。不过京剧也是雅俗共赏的,正因其表演相比地方戏更加细腻,唱腔更加圆润,集众家之长,还具备地方戏所不具备的优点,更易被各个地方的百姓接受,民国时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1930年时甚至远渡重洋,在美国火了一把】
京剧发展至民国年间得到空前繁荣,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四大名旦”的评选打破了原本京剧舞台上老生为主的局面,京剧艺术愈发成熟,流派纷呈。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即舞台演出的标准和格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十分丰富,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若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京剧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其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是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雅俗共赏、博大精深、内含深邃的京剧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章来源:传承小京班公众号平台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