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度假区】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古籍馆“文津讲坛”汉字汉语类讲座回顾之三

发布时间:Oct 16, 2022 | 作者:


汉字汉语,是联系古今的纽带,沟通四方的工具,当我们认真地摹写这一个个方块字的时候,当我们用汉语学习、交谈、朗诵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汉字和汉语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规范使用汉字、汉语?汉字和汉语巨大的文化价值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2021年初,古籍馆承办的“文津讲坛”积极响应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策划了“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邀请国内文字学、音韵学等相关专家莅临古籍馆,举办学术演讲。截至2022年8月共完成19场专题讲座,并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讲座均采取线下录制的方式。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围绕着甲骨文、汉语史、汉字使用等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主题,兼顾学术专业性与科学普及性,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讲座内容从汉语、汉字的发展开端到现代汉语的使用,从汉语在国内的使用情况到汉语的国际影响,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说都已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将此系列讲座按时间顺序,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成摘要刊布,与读者共飨。

281089969.jpg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之十一

汉字的偏旁与部首




清华大学  黄天树


汉字,它既有字符(独体偏旁)又有部首,是两套系统,意符永恒不变。偏旁是就分析合体字而言的,部首是就统辖汉字而言的。汉字既有独体偏旁又有部首,因此,整理偏旁和部首必须分两步进行。“甲骨独体偏旁表”收偏旁700个,这个数量比《说文》独体偏旁367个要多。由此得出一条规律:时代早,独体偏旁多;时代晚,独体偏旁少。因此,我们应当顺应汉字演变的规律,严格管控独体偏旁的总量。第二步再将有统辖能力的独体偏旁立为部首,整理出一套“甲骨部首240部”,並就部首数量的控制、排序的先后阐述其理由。比较甲骨部首240部、《说文》部首540部和《字汇》部首214部,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使用的部首的数量大致维持在240部左右。只有“知道今天的汉字是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明天汉字往哪里去,才能知道今天我们该怎么对待汉字”。


1802503851.jpg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之十二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的前世今生




故宫博物院  王  素


故宫博物院甲骨收藏量居各机构第三,绝大部分没有公布,属于甲骨文献研究最后的宝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王素先生详细分析故宫博物院与甲骨的结缘、来源、整理和展望。故宫博物院真正拥有甲骨实物,是在1949年后。来源一般是公家调拨、私人捐赠、收缴、收购等。其中公家调拨最大宗是明义士旧藏甲骨,总量在2万片左右。收购最大宗是谢伯殳,其人有600多片甲骨,故宫收购了500多片。还有收藏家李绍白、夏锡忠等捐赠的拓片。这些是故宫藏甲骨的主要来源。胡厚宣曾2次清点故宫甲骨,总计为22463片。故宫作为中国第一大博物馆,对文物极其敬畏,管理严格。2013年10月,故宫成立研究院,研究院下设古文献研究所,甲骨整理提上议事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故宫甲骨整理标志性成果《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得以出版。

2053164615.jpg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之十三

商代的文字应用及其与占卜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  徐义华


商代的主要记录方式是笔墨书写和竹简,纪事内容包括记事、记功、籍账、筮法、家谱等等,商人文字的主体是甲骨文。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写文字需要有特殊的坚硬的契刻工具;在甲骨上刻写文字的难度较大,契刻者需要长时间的特殊训练;与笔墨书写相比,在甲骨上契刻的速度和效率相对较低,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益的记录方式;笔墨书写需要的竹简和木牍相对容易获取,而龟甲和兽骨的获取和制作要复杂得多;而且甲骨的编连和保存要困难得多,且查阅不便,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目的和需求,人们会用笔墨记录而不会把文字契刻在甲骨上面。为什么大量的卜辞会刻于甲骨之上呢?这是因为商人认为将卜辞契刻于甲骨,这个过程是与鬼神沟通的过程,用以证明占卜者具有影响神灵的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商王和贵族的宗教和政治地位。


18975263.jpg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之十四

李学勤先生与甲骨文研究




清华大学  赵平安


李学勤先生1933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工作,曾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被聘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2019年李学勤先生逝世,享年86岁。2022年是李学勤先生逝世三周年,作为曾经的学生和挚友,赵平安先生在讲座中讲述了李学勤先生在甲骨研究中的重大发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李先生科学的精神,以及思想家、史学家的高度,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1958年,李学勤先生首次将殷墟卜辞区别出“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两大类,并提出区别“王卜辞”与“非王卜辞”的一些标准。后来被新发掘的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和济南大辛庄甲骨所证实,因而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李学勤先生开拓性地提出周原庙祭卜辞“商人说”,还在甲骨文分期断代、西周甲骨的系统研究、考释文字、贯通辞例、殷商史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1366165949.jpg




中国语言文字系列讲座之十五

训诂学与典籍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  卜师霞


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基本任务是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把训诂学研究成果融入典籍阅读,透彻理解文言文和现代语文的语义和字词,对理解文意有极大的帮助。训诂学研究成果融入文言文教学,利用训诂学解决字词、理解篇章意义,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卜师霞教授分别用古代散文、古诗、现代文三个例子,说明训诂学在文章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0561852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