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聊城非遗故事系列之三十六:博陵大枣的传说

发布时间:Oct 19, 2022 | 作者:聊城市文化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语言艺术,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远古时代起,民间文学就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宗教和其它民俗活动而产生和发展,并成为人们生活中进行教育和文化娱乐的重要形式。现在学术界一般也称民间文学为“口头文学”、“口头传统”等。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的民间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述非遗故事,弘扬聊城文化”,聊城市文化馆特推出聊城非遗故事系列。

《博陵大枣的传说》这一民间故事是伴随着博平大枣的名声流传和传播开来的,是博平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该故事通过讲述了在博平枣刘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个传说故事,又叫《大枣的来历》。

有一年皇上坐辇出巡,路过博平地面时,由于多日旅途劳顿,不知不觉便在辇中睡着了。大概因他腹中有些饥渴的缘故,梦见在这片平坦的土地上,到处长满了未曾见过的大树,树上结满了艳红透亮的果实,忙令人摘来品尝,用嘴一咬,又脆又甜,甚是可口;正吃得有味,不料地方官前来迎驾,却把这美梦给惊醒了。皇上虽然睁开了龙眼,可仍觉口中那果实味道尚存,于是不顾君臣大礼和众官的请安问好,上来就让博平知县快快把本地盛产的圆红果儿献上尝用。博平知县闻听,哪敢怠慢,忙差随从衙役分赴四乡,摘来许多熟透的李子、沙果,用玉盘呈献于皇上。皇上见李子透红闪亮,以为是梦中所食之脆甜果实,拿起一个便大口咬去。略一品尝,却是酸味。急忙吐出骂道:“狗奴才,那甜脆果实不奉献于我,却以酸涩之物骗孤,你该当何罪?”博平知县一听要将其问罪,忙连连叩头道:“万岁息怒,方才怨小官未听清皇上所要之果,恳请万岁说明此果之状,小官定代罪摘取献来。”皇上吃果心切,于是说道:”此果圆红玲珑,脆甜适口。”博平知县一听,此地之果除李予相似,从未知还有此果。他为难地跪在地上“这......这......”了一阵,不知向何处去摘取。皇上见这知县如此呆傻,以为吓昏了头脑,他怕为此落个暴君之名,于是缓了口气说道:“孤王出巡以来,从未有难于你的地方;方才我梦中见你县遍地长满此果,出门可摘,你何必作此难状。”一位清正的随驾大臣,一听皇上所要,乃梦中之物,他一路之上也未见有此树此果,方知这博平知县的呆傻为难之状了。他见这知县冲他有乞求之眼神,于是劝驾道:“万岁容臣奏禀,天下之珍品,只可尝其鲜,不可用其多,反之则乏腻伤腹。万岁在梦中既对此果已经品尝,则不宜再用,不然则有贫味之虞。今日地方早已备下圣餐,只候万岁驾临,此果如万岁喜爱,让本县明年作为贡品,奉献万岁也就是了。”皇上听了,感到这话有些道理,点了点头说道:“就依爱卿之言,明年将此果定要以贡品送京,若再有违误,定斩不饶。”说完,便令起驾进城而去。博平知县,在这位好心的大臣说合之下,虽然躲过了眼前的这场灾难,可是明年的贡品又该如何呢?常言道:万岁一张嘴,百官跑断腿,小官有了难,来找老百姓算。这知县为了找个替罪羊,于是便按照皇上所言,把栽此果之事,压在了皇帝路过的小刘村,并假借圣旨说,如明年种不出此果,上贡皇上,就将全村老幼问斩。这一下小刘村的百姓,可就作了大难。村民们说,别说栽种此果啦,咱连见也没见过,到哪里去讨要这树种呢?一位老人说:“天子所要之果,除非天上能有,这凡间那有这种东西哟!”可是尽管这样说,总也不能坐着等死呀?所以全村人凡是能动者,都分头到千里百乡去寻找。可一连找了数日,却谁也没有寻到皇上所要的贡果。眼看到了秋天,快到进贡的时候了,全村人个个焦愁万分,都感到再没啥希望了。老年人劝年轻人快快远走高飞,去寻条生路;年轻人也劝老年人赶快离家,躲过这场灭门之灾。可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儿女,谁也不愿离开自己的故土。眼看日子越来越近,人们均知大祸难逃,便纷纷准备后事。年轻人在为老人忙着购置棺木;老年人也在杀鸡宰羊,让儿女们临难前过上几天好日子。全村人整日含着泪水,一到夜里则家家传出哭声。

这一天,有几个小伙子在路边正为父母挖掘墓坑,忽见大路上来了一位倒骑着毛驴的老人。骑驴的老人见这帮年轻人泪汪汪地在闷声闷气地挖着坑儿,就跳下驴来,问起缘由。年轻人们无心回答他的问话,仍只顾挖着坑儿不作声,其中有一个快嘴的小伙子,实在憋不住了,就把皇上要贡品和种不出贡品鲜果就要把全村人问斩之事叙说了一遍。这老人听了,笑着说道:“咳呀,你们何必为此作难,把这事交给我吧!俺在三天之内,让你见树见果就是了!”小伙子们那里肯信,都摇摇头又挖起土来,那老人见他们不肯相信,笑了笑又倒骑上毛驴,

“嘚驾喔”地走开了。小伙子们挖好了墓坑,回到家中,想起那怪老头的话语,却当作戏语向家中老人叙说了一遍。老年人却不象年轻人想的那么简单。他们纷纷说:“你们兴许遇到了仙人,见咱村遭难,有意来搭救咱哩!”于是他们怀着希望,焚香摆供,日夜祈祷上仙来此显灵搭救。三天过去了,人们眼巴巴地等着,可谁也没有见那倒骑驴的怪老人前来。这一下年轻人说是受了骗,老年人也都泄了气,只叹全村人命该遭难。

可是到了第四天的清晨,人们起来一看,村子的四周,竞长出了一片片树林,上面挂满了鲜红透明、水灵灵的果子。人们奔走相告,都来观看,一位老人说:“咱活了这么大年纪,可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树、这种果!”有人忽然醒悟地喊道:“哎呀,这不就是皇上所要的那种贡品鲜果吗?那骑驴的老头,准是个仙家,这树一定是他给咱栽的!”说着,他往地上一瞧,又指着说:“看,这不是一串驴蹄印吗?”人们留心一看,见树旁地上,果然有不少驴蹄印儿。全村人们顿时叩头,向长空作拜,一致感激仙人的救命之恩。

原来,那倒骑毛驴的老头,正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在他与众仙相聚途中,正巧碰上小刘庄有难,就决定搭救他们。不料在与众仙相聚中,多饮了几杯,甚觉困倦,便打了个盹儿;猛然醒来,这世上已过三日。他想起尚有相应之事,便连忙骑驴来到了王母娘娘的百果园里。他走到红珠玛瑙脆鲜果树下,摘了一兜成果,正要离去,却被看园的仙童发现了,不但不让走,还非带他去见王母不可。张果老便向看园仙童诉说了小刘庄百姓眼看就要遭难的事儿,善良的仙童一听此事关系到一村人的性命,就不顾受责,便放走了张果老。张果老骑驴连夜来到小刘庄,见虽已交了三更,却尚未过了三日的时辰,便把果实遍地撒开,不一会生出了嫩芽,长成树木,又很快开花,结出了成串的鲜红果实。他一直待到东方破晓,才骑上毛驴离去。

这一来,小刘庄虽然有了皇上所要的贡品,可这果实的名子,大家却不知道叫什么好,一位念书的老者思忖了一番,心想,此果为早晨所结,其色鲜红,又一束连着一束,于是便提议称之为红枣。大伙一听,此称甚是合适,便一致认可了。这红枣上贡之后,大家摘而食之,都感脆甜可口,也都作为礼品赠送亲友。后来四里八乡,也纷纷来此引种,慢慢地这枣树越来越多了,大家都知道枣树起源于小刘庄,渐渐地小刘庄就被称为枣刘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