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度假区】如何用戏曲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Dec 1, 2022 | 作者:


站在百年大党再启新征程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进一步凝聚民族向心力,传播中华文明,准确描绘中国形象。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有着天然的优势,而戏曲艺术又是最具有民族特性的文艺形式,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中大有作为。

精于选材,择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代伟大变革的中国故事进行书写。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依靠两个系统:一是精英文人集团及经史子集等典籍,二是民间社会及流传其中的戏曲曲艺等通俗文艺。这两个系统的思想观念交互发生作用,共同形成中华民族文明。自古以来,戏曲是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观众借此熟悉本民族历史,并浸染于忠孝节义的历史精神和道德传统之中,因此,不识字的渔樵村夫与精英文人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古代的“时事剧”,如《鸣凤记》《清忠谱》《桃花扇》之类,及时反映当下重大社会政治变革,戏曲对现实的把握和表现并不因为其超越生活的形式美感而受到限制。新时代戏曲发展,应该继承戏曲艺术这一优秀传统。同时,戏曲更需要面向当代,择取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中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在艺术表达上下功夫。中国故事,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故事,只有将这个人塑造得有情感有温度,活生生地立于舞台之上,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自古以来的戏曲作品中,往往奸佞小人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忠孝节义的人物被描摹得比较呆板,这是因为忠孝节义之人似乎只是被贴上了标签,缺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人物的生气。古人讥讽这种写法,就像“做年谱”——只不过是一些材料的堆砌。因此,需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虚实相生的构思,还需要更新塑造正面人物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豫剧《焦裕禄》、秦腔《王贵与李香香》、湖南花鼓戏《一个人的长征》等主旋律题材作品中被歌颂的正面人物,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英雄劳模,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而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人物塑造时细腻的肌理真实可感,观众理解了“这个人”并进而接受了故事所宣扬的主题。无论是时代背景的差异还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是共通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戏曲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戏曲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表现现代生活的艺术方式。古代的时事剧虽然也表现当时的现实生活,但因为古代社会变迁比较缓慢,而且同处于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并不特别明显。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有着极大差异,古代社会土壤中诞生发展的戏曲艺术在表现现代生活时陷入困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有汪笑侬、梅兰芳等人以时装戏的方式表现现代生活,海派京剧中也多有这方面的尝试。抗日战争爆发后,戏曲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戏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其中也有《朝阳沟》《奇袭白虎团》《沙家浜》等脍炙人口的成功之作,但戏曲现代化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守正创新,是解决戏曲现代化问题的根本原则。戏曲现代化并不存在一个预设的固化目标,它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坚持戏曲艺术思维,广泛吸纳现代艺术的营养元素,对戏曲传统表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戏曲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出表现当代生活的最佳艺术呈现方式。

戏曲讲好中国故事,还有赖于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在各种文娱活动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戏曲不再像古代社会一样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因此需要业界主动谋求有效的推广和传播方式。戏曲人应该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利用各种自媒体平台宣扬戏曲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本民族的戏剧艺术。疫情时期,很多剧目通过网络进行展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蔚然成风,学界应该及时对这种新型传播方式规律进行研究,引导“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健康发展。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展演,为戏曲“导流”,使戏曲成为人们的重要精神食粮;同时,遴选戏曲艺术精品,将其推广和传播到海外,实现戏曲文化输出,让世界人民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欣赏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千百年来,戏曲一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时代同生共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光增彩,以期弦歌不辍、传留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