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丰碑永存·颂英烈”东阿县“刘胡兰”式革命烈士孙秀珍
发布时间:Jul 28, 2020 | 作者:王科科
黄河岸边,鱼山脚下,革命烈士孙秀珍长眠在这里。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大众翻身求解放,她年仅18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誉为“刘胡兰式的共产党员”。
孙秀珍同志1929年3月出生在东阿县林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母继病饿而死,孙秀珍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全靠乡亲们周济度日。1943年,东阿县委、抗日县政府在鱼山一带组织农会,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年仅 14岁的孙秀珍带头加农会,成为农民中的积极分子。
随着农会和抗日活动的深人,孙秀珍逐渐加深了对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了解,认识到只有跟共产党走,穷苦百姓才会有出头的日子。她以心目中的共产党员为榜样,努力工作和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1944年11月7日,孙秀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以后,孙秀珍的干劲也更大了。送情报、搞宣传、发动群众抗日,不怕苦,不怕累,样样工作跑在前头。同时,她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和各种会议,一有空就虚心请教老同志,各方面进步很快,
1946年秋,孙秀珍参加了中共东阿县委举办的干部培训,学习结束后,她被分配到六区工作。她每到一处,都扎根于群众之中,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在炕头上,在饭桌上,和群众促膝谈心,同他们一起控诉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动员他们积极参加土改。六区人民非常喜爱这位工作热情、待人和蔼的“八路小干部”。
1947年夏,国民党新五军乘刘邓大军渡河南下之机,进犯黄河南岸,鱼山村是敌人过河骚扰劫掠的必经之地。枪声将孙秀珍从睡梦中惊醒,她本想去找区委报告,这时天色已明,村四周都是敌人。走出家门不远,就被敌人抓住。
敌人在鱼山挨门索户地搜查,将没来得及躲藏的群众全部赶上山顶,逼迫群众交出村里的干部和共产党员。鱼山群众以沉默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蔑视。几个妇女当即被打倒在地,哭声、哀嚎声顿时响成一片。
此时,孙秀珍推开身边的乡亲,毅然决然地走到敌人面前,宣布自己就是共产党、村干部,不要伤害无辜群众。敌人先是诱骗,后是威逼,让孙秀珍指认出在场的党员干部,均遭拒绝。
恼羞成怒的敌人,试图用严刑拷打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顿时,棍棒枪托雨点般地落在孙秀珍身上。孙秀珍被打得皮开肉绽,殷红的鲜血浸红了衣裳。但是,她始终没有屈服,对敌人的毒打、逼问都以怒骂相回敬,直到昏死在地上。
孙秀珍被关进了国民党东阿县监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多次严刑拷打,孙秀珍都坚贞不屈,以怒骂和嘲笑来回答,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各种酷刑用尽了,敌人始终未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口供。一个月后,残暴的敌人将孙秀珍活埋在东阿城南公路西侧的杨树林里。孙秀珍为革命,为人民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
黄河涛声伴哀鸣,鱼山肃穆祭英灵。1947年11月3日、中共东阿县第六区政府在大姜村召开了万人追悼会,表彰孙秀珍烈士的英雄事迹,寄托对烈士的哀思。会后,区委领导亲自在她墓前立下‘孙秀珍烈士之墓’的墓碑。
- 上一篇: 临清市文旅局赴高唐县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交流学习活动
- 下一篇: 【东阿】刘集镇狮子宋村开展戏曲文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