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与“粽”不同的粽子礼
发布时间:Jun 24, 2020 | 作者: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
端午节文化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端午节习俗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
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悬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点雄黄酒
端午前后,将雄黄泡的酒,喷洒房间角落,或以些许雄黄酒蘸点小孩眉心,来祛蛇虫、防瘟疾、保安康,但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节饮雄黄酒。
佩香囊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艾草,菖蒲,藿香,川芎,细辛,辛夷花,乳香这些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老少皆宜。烟淡了,云散了,一切终将曲离欢散。再好的人,再好的事,总会从你身边掠走。
食棕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相传战国时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楚国亡,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抱石自尽。
楚国百姓纷纷赶到汨罗江边悼念屈原,渔夫划起船只,想打捞屈原的身体。其中一位渔夫拿出祭祀用的糯米,声称鱼会先吃糯米,以此来阻止鱼吃屈原的身体。为了能让米饭沉到河底,到达屈原的身边。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糯米,外缠彩丝,后来慢慢就发展成了粽子。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多少文人墨客将与之的诗意倾注笔端。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选自教材解读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