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志愿者征文选登(第三期)

发布时间:Nov 6, 2020 | 作者:


文化传承 海源之阁

王新月    山东农业大学

  “运河古都,生态聊城”,是聊城的象征,也是我的骄傲。从小在湖畔长大的我,对古城充满了无限的热爱。百年古楼,历经沧桑,当年的烽火早已熄灭,如今闪烁着的是绚烂的霓虹灯。山陕会馆构筑巧妙;富丽堂皇建于宋金之际的铁塔,俊崇浑朴为聊城古老的象征;藏书甲天下的海源阁古朴庄重,藏书宏富;闻名遐迩的武松打虎处景阳冈……无不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标志着历史的文明,闪烁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异彩。而令我最着迷的,还是那书香云集沉淀聊城百年文化底蕴的海源阁。

  聊城古城楼南西南隅观前街东首,一座古色古香的方正院落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大门古朴而厚重。门楼上方遒劲的“海源阁”三字,这就是聊城人引以为豪的海源阁。说起海源阁的来源,必须提一提家喻户晓的杨以增。杨氏家族先祖为陕西华阴人,后迁至山西洪洞县。明朝初年,由于战争不断,中原人烟稀少,明朝统治者不但从山西向东昌府大批移民,还转移军队。当时,山西洪洞县杨氏先人因有军功被授临清卫指挥一职。明亡后,改为东昌卫指挥,于是杨氏先人加入聊城籍。从小受父亲影响的杨以增,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尤爱书、收书、藏书。1838年,杨以增的父亲去世,在守丧的3年间,聊城暴发洪灾,军民齐聚到城南抗洪。由于洪水凶猛,抗洪士兵和百姓纷纷溃散,当时的东昌知府不知所措。此时,杨以增身先士卒,跳进河内勇堵决口,鼓舞了军民抗洪士气,最终堵住了决口。皇上派来的河院差使到来后,军民纷纷夸赞杨以增带头抗洪的义举,当即赏给他数万两白银。拿到这一笔巨资,爱好藏书的杨以增突发奇想,父亲的“厚遗堂”已远远容纳不下这么多书,不如将这笔银子用于修建两层藏书楼,一楼为自家的宗祠,二楼为藏书室。这样既能祭拜祖先,还能完成父亲生前的夙愿。

  藏书楼建成后,杨以增特取《礼记》“先河后海”之意,意即书好像是河流,河流尽头必是大海。杨以增认为搞学问的人不但要饱读诗书,还要探究其源头。因此,杨以增将藏书楼起名为:海源阁。海源阁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对外开放,聊城市政府筹巨资于1992年重新修建了海源阁。重修之楼,坐其原址,因其旧址,单檐歇山,上下两层,青砖灰瓦,红漆梁柱。海源阁既藏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谷牧、宋任穷的题词,也有启功、沈鹏、刘炳森、李苦禅等文化艺术名家字画上千幅,古籍图书近万册。

  传承,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永恒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的精髓;不变的,是那份道德与文化的真谛。海源阁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阅读进入人们的生活,但无论网络阅读多么便捷和流行,也无法替代纸质阅读的魅力。纸质书那实体可观的精美封面、翻阅纸张的实际触感、典雅清新的书墨香气是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近海源阁,和文字来一次亲密接触吧!




溯源有感

                    郑天月   青岛农业大学  


细说起来,我与海源阁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八年前,尚年幼的我随父母来到图书馆的大门前,抬头看,黑匾上用白字写着“海源阁图书馆”六个大字,而后我走进去,得到了最美的相遇。
    记得当时图书馆尚未修葺完好,一层在大厅内里有一条极暗的天井,两旁摆满了废弃待换的桌椅,灰尘在其上积了厚厚一层。穿过长廊便是通往二楼的楼梯,面前目之所及视野骤亮,人声突起,像是穿过历史又回到现在,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里面的装潢也颇具时代气息,木质的长桌,铁质书架,在入口处立着两个扫描仪,管理员坐在一旁,台式电脑始终嗡嗡运作着。
    之后因学业繁忙未能再来,图书馆的消息也只能在父母口中窥得一二,直到这次志愿者活动,再次进入图书馆,我却已是大学了。
    门口的公告屏幕滚动播报宣语与开门时间,之前未修好的天井现今也已清理完毕,设施全部翻新了一番,不仅增加了无人借阅室,还多了电子阅览机。古色古香的原味还保留着,只是多了些新潮。
    不得不感叹时代发展之快,海源阁也随着时间变了一副模样。
    志愿活动刚好赶上夏末秋初,虽说是夏末,热度却是未减,太阳光仍是无情地照在每个人身上,灼烫的光线烤得地面都升腾起热气,当真是一视同仁。
二十三名志愿者便迎着太阳集聚在办公室里,短暂的会议开过,待任务分配完毕后各奔岗位。
    红色的志愿者服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个群体的特性——热心、热血、热爱,因为热爱,所以甘愿奉献,因为热血,所以无惧风雨,因为热心,所以友爱互助。这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无比契合。
    我从未尝试过参与这种志愿活动,也未曾想到短短六天时间竟也能交到新的朋友。
    六天时间里,我们一起工作,互帮互助完成每一项任务、每一次挑战,即使恶劣天气与突发情况每每欲阻拦我们前行的脚步,那颗热烈跳动的心却从未停止前进。
    这六天内,我看到很多志愿者在岗位上认真工作,尽心负责,热情接待每一位读者,他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图书馆大门内,穿梭在书架间,汗流浃背却无比坚定。
    我喜欢这里的书香气息,在这里,似乎一切都变得无比纯粹,只有文字与安静,还有在脑海与内心深处的奔腾不息的浪涌。
    我想我还会再来的,只要我还热爱文字与生活,就一定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