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文旅咨询
发布时间:Dec 1, 2020 | 作者:邢晓光
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非遗项目革故鼎新
聊城高新区 邢晓光
一、传承文脉,留住乡愁
聊城高新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推动非遗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努力实现保护与利用互促共进、良性循环,让文化留下来、活起来。目前,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市级代表性项目5项;县区级非遗项目5项,同时建成非遗工作室3处。以地方习俗为主的非遗文化璀璨盛放,充分展示了聊城高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风情习俗,进一步传播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聊城高新区人民群众大团结、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天工匠心,技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精神文化的美好象征,总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延续下去,超越时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一代代的传承人人亦是如此,叶氏木板大鼓传承人——叶泗常的一身本领源于祖辈师傅的口传身授,成型于独当一面的技艺坚守,活跃于聊城市大大小小的演出舞台;孟尝君酒酿造的工艺在传承人韩宪增的手里发扬光大,成为远近闻名的酿酒大师,如今创办了山东孟尝君酒业有限公司,平均年收入能达到5000万元,用于保护该项目的资金高达2000万元;杨氏膏药技艺让传承人杨学生成为造福一方百姓的好大夫,全年培训学生1000余人次,培训班也从黑龙江开到了海南。他们心中充满对传统技艺的热爱,默默坚守着非遗传承者的光荣使命,以一份质朴的心愿,努力做好非遗“守艺人”。
三、守正出新,接续奋斗
一是聊城高新区将立足当前坚实的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善保护措施,健全保护体系,成立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保护协会,构建非遗保护更加有效的工作格局。二是以聊城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记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传承活动,并建立传承档案和数据库。三是继续举办非遗培训班、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展演等系列活动,探索非遗传播新方式与新途径,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