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度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发布时间:Sep 15, 2021 | 作者:



折叠建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建立档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其纳入到档案系统中,运用档案学理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施档案化的管理和保护,以使作为文化和记忆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关照和重视。

建档流程

(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收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首先需要从普查工作开始,了解该地区非遗分布现状、形态、载体、展示方式等特征,保管和现存情况、历史背景和传承情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散存于民间,其收集工作相较于传统档案的收集工作更加复杂与困难,必须运用征集、接收、史料挖掘、代存、购买等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收集工作。

(II)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鉴定

非遗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性,历史沿革带来的冲击,及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变化带来的建档保护方面的问题,是档案管理者面对的空前的挑战。首先,在非遗档案界定领域,必须结合本学科的鉴定理论,又要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特点有所变化。非遗档案鉴定工作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效益性原则。

(II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

非遗档案的整理工作主要是指分类和整理工作。分类和整理是相互伴随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分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全宗的分类和全宗内档案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非遗档案整理除沿用档案学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之外,可参照系统论的相关原则,根据非遗档案内部之间有机的、系统的联系组建为可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挖掘价值的资料库,具体来说,非遗档案的整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有机联系的原则。动态整理的原则。分级整理的原则。

(IV)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档

非遗的归档工作包括档案的存储和著录,是对非遗资源实施物化的过程,将活态易逝的记忆转化为可永久保存的固化记忆,使记忆外化的过程。一方面,必须注重对传承人的建档。建议对传承人进行"跟踪式"的调查,对传承人个人、家族信息和传承人项目保护的过程,以及传承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和当前开展的教育活动,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各种文字材料、申报过程中的项目补充材料、以及相关的访谈稿件等。

(V)非遗档案的保管

非遗档案的保管是最终实现相关资料的档案价值的最重要的一环,非遗档案由其自身的特殊性,如非物质性,动态性,活态性和交流性等因素,在日常保管工中与其他类型的档案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管理。保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之一,广义是指涉及档案主体及相关管理工作的所有部门和工作环节的总称。这里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非遗档案以多种类型、多种载体存在,且始终处于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因此其保管工作比普通档案保管工作更显复杂。

(VI)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

非遗档案是档案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亟需建立非遗档案来开展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附性,导致其极易失传,非遗大规模传播或展演的机会较少,可以通过影音等途径打破非遗保护的困境。

(VII)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

一般纸质和电子档案提供的社会服务主要有查阅、复制、展览等类型,非遗档案其形式多种多样,它的可利用途径也比较丰富,如:非遗档案查阅服务。非遗档案展览。非遗档案编研。

(VIII)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

非遗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民族智慧的延续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建档保护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是要对其进行广泛传播,将优秀的文化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得到共享和利用。

折叠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实施。

折叠影像保护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工业化生产开始更加深入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伴随着科技这个在人类历史漫长演进过程中,出现时间晚却影响最为深广的一个重要力量。强势的介入人类的生活,尤其是在生产领域,取代了人力劳动,使大量的技艺转变为一个个技术指标,大规模机器的流水线式生产,让过去需要人工精细打磨、代代传承的许多技术,都成为科技参数中可以精确计量,分毫无差的数字堆积。但是,还有很多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其特质很难通过科技手段复制,也无法用科学数字丈量,但是伴随着人工耗费太大而市场需求的降低,生存已经岌岌可危,不得不面对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甚至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彻底地消失了。

因此,用影像记录下正在面对巨大考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那些珍贵的手艺、艺术形式能够用影像保存下来。但是这种影像的记录,不应当仅仅是监控摄像头式的拍摄,也不能如同拍摄剧情片那样,通过情节的设计、人物的造型、故事的编排、场景的构造,打造出高潮迭起的、吸引眼球的片子。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具有观赏性,因此,对于采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便非常值得研究。

折叠指导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放弃了原始的生活方式,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渐渐湮灭在了历史的边缘,下面就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因为这些文化消失后就不可再生了传1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楼兰古城最完整的资料不在中国,而是在大英博物馆;敦煌文书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湖南滩头年画是在德国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发现的。中国有很多历史档案及国宝外流,历史上有,当代仍不断发生。

二、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在对其研究时,首要的是要分清这两种界限。对其金砾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残渣败絮、沉重包袱,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将考古发现的青海大通县上孙专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与仍在陕北安塞地区流传的民间剪纸"抓髻娃娃"相比较,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证明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所创造传统文化艺术,历经几千年到当代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给现代艺术以深远的影响。再如湖南侗族学者林河老先生,他将文学典籍中记载的屈原的《九歌》与沅汀地区的民俗,加以比较考证,写出论著《九歌与沅汀民俗》。书中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资料,证实了流传在沅湘间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论断,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共鸣。有学者称之"是打开楚辞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三、创造保护、传承、发展良好氛围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掀起热潮。包括中国"昆曲"、"古琴"等凝聚中华文化特质的古老艺术在内,多种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均已登上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然而,申遗不等于保护,仅仅是申遗,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