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文旅博览会泥哨手艺人:一声哨响,就把时间吹回了童年
发布时间:Sep 28, 2021 | 作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康宁 徐宁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济南市中区展区上,有一个不大的摊位。摆着一地茶杯,还有一个看上去有些旧的,带着提手的木头箱子。总共大约一米左右高度,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陶笛。
陶笛跟埙一样,是历史最为古老的乐器之一。由于材料易得,制作简便,结构上也没有太多的机巧,所以在音律呈现方面,谈不上什么华彩出众。但正因如此,反而多了一些古朴自然的色彩。

陶笛的主人朱一姝,熟练地从中拿出一个,吹奏起来。音调分明是老版《西游记》的插曲——《女儿情》。音阶涨落间,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其实简单的乐器,更需要有不简单的技术。“朱一姝又拿出一个白色的哨子来,吹起来声音格外高亢尖利。
这种哨子,就是很多人小时候玩过的“泥哨”。山东最著名的泥哨,是由聊城阳谷县农民李保正发明的,故名“阳谷哨”。阳谷哨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民间小调,尤其适合模仿各种鸟的鸣叫声,如今成为极具娱乐性及科考价值的特色非遗工艺品。
泥哨还跟一个行业紧密相关,那就是走街串巷的“货郎”。货郎的吆喝与哨声,会让四邻八舍的人得知自己的来到,所以声音务求要有穿透性。如今,货郎这种曾经游弋于零售业和物流界的专业人才,已经消失于时间的风尘中了。

朱一姝身前那个一米高的箱子,即是货郎用的“挑子”。“我们总想让这些宝贵的民间记忆得以延续,所以就着力设计了这些陶笛和哨子。”她与自己的同事、非遗传承人谷善龙一起,在济南南部山区制作陶艺。近年来,她们走进很多学校,传承这项正在远离日常的技艺。
在实践中,他们发现这些哨子在演奏之外,还可以当作安全哨使用。这也给老物件找到了新功能。泥哨的“活化”之路,渐渐有了一些新的方向。这对于朱一姝他们而言,是在努力之下偶得的灵感。
当然,泥哨更多地还是唤起情怀。“很多人说,哨子一响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我们也觉得,珍藏的记忆不会那么轻易地输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