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七级古渡
七级古渡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七级镇,在山东阳谷县东北运河之东,路出聊城县,有古渡。相传唐田真兄弟哭活紫荆于此。”唐时此地称毛镇。山东境内运河开通,穿镇境而过,是运河渡口码头,因修有石阶七级改为今名。元初在此建闸,设官管理,并有兵营驻守,明清相沿。时阳谷、东阿、莘县均于此设官仓转漕,货运繁忙,往来舟船颇多。南方士子进京赶考、官吏进京述职,此为必经之地。文人名士常在此逗留并吟咏诗词佳作。康熙、乾隆皇帝南巡也曾经此。镇城有六门四关和六纵八横十四条街巷,势如棋盘,铺面相连,生意颇盛。
2011年新发现的七级镇运河渡口
七级古渡为阳谷八景之一。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阳谷的几位乡贤名流就写有五首咏“七级古渡”诗作,从诗中可看出当时运河和七级的繁荣景象,如“冠盖风云集,楼船日夜通”、“为言万里客,此处是通津”、“云帆万里拱神州”等句。七级不但是转运漕粮的地方,也是客人往来停留的地方。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由江西赴北京赶考以及会试中进士后赴任南京礼部时均曾在七级停留,后一次他带着新夫人在七级田宗家住了两天,帮着求雨,并写了四五首长诗。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包世臣在《闸河日记》中记他道光九年六月六日由馆陶登舟沿卫溯汶入闸河(指山东段运河)南返,途经阳谷运河三镇的所见所闻。他写道,初十日由东昌出发,经利和务(李海务)闸、周家店闸,又“十二里抵七级闸。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县、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描述了当时七级古渡的繁荣景象。
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包世臣曾在《闸河日记》中记述自己在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六日由馆陶登舟南下,途经阳谷运河三镇的所见所闻。他写道:初十日由东昌出发,经利和务(即李海务)闸、周家店闸,又“十二里抵七级闸。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描述了当时七级古渡的景况。因七级是粮码头,阿城是盐码头,故当时民间俗语又有“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