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临清非遗】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清贡砖烧制技艺


山东省临清市的运河沿岸,旷野里常常会有一堆堆的红烧土和残破的大青砖,那就是过去的皇窑遗址。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皇家宫苑城池,临清砖官窑业即创设于此时。临清砖窑始于“明永乐初”,至清代仍在烧制,前后延续达500余年。

明中叶以后,临清所产的砖始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称为临清砖。砖窑设在临清的主要原因:其一、临清的“区域性地理优势”。临清傍临运河,运输方便,砖成可就漕搭解运往京师。二是临清的土质特别。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临清很多地方的土往下挖一米多深后,就会发现红、白、黄相间的“莲花土”。这种“莲花土”无杂质,沙黏适宜,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临清所烧造的贡砖、副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一般在五十斤上下,重的有七、八十斤。烧制工艺十分复杂精细。成砖后,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用黄裱纸封裹,搭船解运至天津张家湾码头,经过再次检验合格后,陆路转运京师。现在北京故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各城门楼、钟鼓楼、文庙、国子监及各王府营建中所用的临清砖比比皆是,处处可见。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园建筑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此外,南京中华门城墙、玄武桥、曲阜孔庙、德州减水坝、张秋镇荆门、阿城、七级闸坝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砖,这些砖至今不碱不蚀,敲击有声,500余年的历史中,临清烧造贡砖时间之长、数量之大是中国任何地方都无法比肩的。

据《直隶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窑在明代“设工部营缮分司督之”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工部营缮分司,以山东巡抚领之,监办官为东昌府同知,承办官为临清州知州,分管官为临清州吏目:税课局大使,临清仓大使,夏津县巡检,清平县巡检。乾隆五十年(1785年)“专归临清州管理”。

在临清地图上,可以看到运河两岸有东窑、西窑、陈窑、张窑等地名。其实,根据志书记载和实地考察,明清两代的临清砖窑计有数百座,都分布在运河沿岸。从临清城西南部约三十里的东、西吊马桥到东,西白塔窑,再至临清东北部的张家窑,一直延续到临清东南部的河隈张庄,总计长约三四十公里,其中有的地段砖窑分布较稠密。明清鼎盛时期,临清在运河沿岸的官窑已数百家,窑工达数万人之多,当时,火热繁盛的烧砖场景可想而知。

临清贡砖的烧制工艺十分复杂精细,要经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培烧、洇窑、出窑等18道工序。

首先是选土,即要选取黄河淤积的“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细筛后,选出没有杂质和颗粒的精土放入池中,用水浸泡。浸泡一年后,再过滤出细泥膏,经过人或牲畜的踩踏后,去除泥内气泡。然后,经过“醒泥”(即将泥放置一段时间)、“摔泥”,再放入铺布的砖模内,以板拍打,用铁弓刮掉多余的泥后,成坯。将坯晾干后装入土窑。装窑后用豆秸或棉柴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然后出窑。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文物古迹的陆续修缮和仿古建筑的建设,作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1996年,在临清城东西陶屯,作为窑户的后代,掌握着传统制砖工艺的景永祥恢复了古砖生产,其生产的古砖规格大小基本上按照以前北京贡砖的规格,已经用于蓬莱阁、济南大明湖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维修,并已通过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督中心的鉴定,从而填补了全省的一项空白。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已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临清贡砖生产窑户众多,传承谱系比较复杂。其中临清西陶屯村景氏砖窑可追溯至清代,以父传子的方式,由景玉科(生卒年代不详)传于景传善,再传于景兴吉,后传于景广德,现由传承人景永祥(男,生于1938年)以及后人景安荣1996年开发并恢复了贡砖生产,使贡砖生产技艺传承至今。景永祥现已被评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对临清贡砖烧制技艺项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我市文广新局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计划,在永祥贡砖生产基地原有基础上扩建两座砖窑,同时建设了贡砖博物馆,将永祥贡砖生产基地建设成为集项目传承、生产销售、文化展览、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