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非遗】省级非遗项目--临清什香面
临清什香面
临清因京杭大运河而闻名于世,“南有苏杭,北有临张”,是对临清历史地位的真实描绘。据旧志记载:明清之际的临清曾有过数百年的繁华,为临清积淀了丰富的运河文化遗存,尤以餐饮文化最为突出,而“临清什香面”则是饮食文化遗存中的典型代表。
“临清什香面”形成于运河文化兴盛时期。据传,乾隆帝下江南途径临清,游历龙山、凤凰岭后,偶感风寒,不思饮食,地方随侍官员灵机一动,命大厨用手擀面配以十余种时鲜蔬菜和本地生产的酱菜为菜码,及肉卤、素卤进献。乾隆帝见后,食欲大增,甚悦,遂赐名“什香面”。“临清什香面”的前身,即《金瓶梅》小说第九十六回“春梅姐游旧家池馆,杨光彦作当面豺狼”中提到的“温面”。所谓温面就是用温开水淘过的面,再加上菜和佐料制作而成。后因其食用简单,营养丰富,“温面”在坊间广为流传,当时一般家庭吃温面,为两荤两素搭配为主。什香面以“温面”为基础,结合民间“小吃捞面”进行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不懈追求。
临清什香面早在明代,在京杭大运河山东两岸流行这种面。有别于其它地方的面条,它是选用上好的面粉或手工、或机制成长短不一的面条,煮面时也很讲究,有头锅饺子二锅面之说,头锅饺子的皮软好吃,二锅面口感劲道。最有特色的是温面的菜,菜肴一般为六菜、八菜、十菜,因招待对象不同可能多到十二道菜。家庭中最平常的吃法也不少于四个菜。温面的菜分为荤、素两大类,经过搭配和炒、烧等加工,五颜六色的菜肴摆上了桌子,不要说吃,一看一闻,就能使你胃口大开。吃时,用青花小瓷碗,菜面搭配。有的是挑一点面,一味一味的分别品尝温面所配的山珍海味、时鲜菜肴。也有挑上点面,几菜一碗,慢慢品尝酸甜香辣的感觉。有的人家用大海碗吃温面,挑上半碗面,把各类菜和佐料都放在一个碗里,一边拌一边吃,集山珍海味时鲜菜蔬酸辣等味于一碗,好不惬意。
品尝过它的食客,都会发现菜码的数量之多和品种之全,已经超出了单一面食本身的范畴。可以说,发展至今的“临清什香面”,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美食的概念,它更像是一道精彩纷呈、赏心悦目、不忍下箸的视觉盛宴了。从文化角度上讲,“临清什香面”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完全可以说,它是由京杭大运河所形成的临清地方传统饮食文化而衍生的,也是中国南北饮食文化融合的产物。成品“临清什香面”的制作更是讲究,制作一桌“临清什香面”所用功夫不亚于一桌上等酒席。
近年来,随着临清什香面作为临清地方特色面食,参加地级、省级、国家级菜品大赛,于2007年被山东省烹饪协会授予“山东名小吃”;被临清市烹饪协会授予“临清名吃”;2011年,被山东省旅游局评为“到山东不可不吃的百种美食”;201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什香面越来越颇受广大食客的青睐,甚至吸引来了北京、省城及港澳台各界名流人士竞相来临品尝。还有众多省内外的厨师慕名来临学习它的制作技艺,社会各界人士均认为临清什香面的发展前景甚好。什香面保护单位——临清宾馆曾非常荣幸地多次接待过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谭元寿、马长礼、梅葆玖、方荣翔、李世济、于魁智、李胜素、杨春霞、赵葆秀等,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苏士澍等……还有不少国内外知名的“大家”,大多数次下榻临清宾馆,他们对临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运河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同时对临清特有的美食 ——“临清什香面”赞誉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