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紫砂壶欣赏
建国后的紫砂壶典雅朴拙耐看,壶的泥料比较纯。由于开采的矿层和炼泥的方法不同,造成了各个时期的泥料也不同。当时的泥料与现代壶的泥料有着明显的差异,就是最普通的商品壶,它的泥料也是现代许多做工精致的商品壶所不及的。在当时特定条件下,艺人制作认真,造工随意、毫无润饰,洋溢自信与知足;壶粗犷、豪放而不做作。
现聊城市东昌府区博物馆整理了部分建国后的紫砂壶,供大家欣赏:
传炉壶:传炉壶是紫砂壶的一个经典器形,其造型取材于青铜器。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游尽天下名山,与丹术,医道颇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抚州南城)觉得泉水清冽脱俗,于是传炉炼丹,留恋泉石之间,至今,葛洪仙井遗迹犹在。麻姑泉酿酒又称寿酒,洪祖以其水炼丹求寿成仙,而人寿之极致又称茶寿。今以阳羡砂壶,仿传炉之型,饮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皇帝召见新科进士。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将壶名取为传炉,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汉君壶:汉君壶源于曼生扁石壶之式,器型与曼生扁壶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后经艺人不断改进,至清末民初时基本定型,为平盖汉君壶,以王寅春所做为最佳器型。其后汉君与各名家手里均有所改进,经反复提炼,尺度严谨,比例适中。当君壶壶身扁圆,大口斜肩,直壁腹,腹以下又斜收,平底;三弯式圆方管流,扁方形圆形耳,盖采用虚嵌式结构,呈圆弧形凸起,桥形钮,作品整体感强,自然舒畅。
美人肩壶:美人肩紫砂壶宛如古代女子端庄可爱,带点宫廷的雍容华贵,又不失大家闺秀般的妖娆。造型饱满,大方得体,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用手抚摸上去,能感受到它的温暖。“美人肩”又称“圆珠壶”。《阳羡茗壶赋》记载:“圆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内盛香茗,如软玉温香,不啻掌珠,赏心悦目也。”其饱满圆润的身躯,流畅优雅的线条,有盛唐美人之风韵。制壶者只有投入了感情和心血,才能塑造出情色生香、灵肉合一的壶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