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紫砂壶欣赏
梨形壶: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因而梨形壶自古便有之,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想要在众多壶中脱颖而出仅有壶形是不够的,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
汤婆壶:“汤婆”原为盛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用的扁圆形壶,一般是用铜锡或陶瓷等制成。清赵翼“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暖脚,谓之汤婆子”。器型古拙有明季遗风,壶型简到极致,古朴超越一切,实用性超级。壶身饱满,壶壁挺秀,端庄古朴。看似纯实用的茶器却蕴生出美学上的高点。反而使观赏者生出油然的摹古之情。
直形壶:原名洋桶壶,因为此壶呈圆柱形桶状,但与以前挑水用的木制水桶又有所不同,以前的水桶一般都箍成鼓腹形或上大下细的倒锥体,不是直上直下的,倒是后来用铁皮焊接而成的铁皮桶倒是直形的,因为当年这种铁皮是泊来品,所以当地有洋铁皮桶的物品,因为洋桶壶呈直上直下的圆柱,如果拿去壶嘴和壶盖,像是洋铁皮桶的造形,于是就将其赋名为洋桶壶。自从这把洋桶壶有了壶名后,就一直称其为洋桶壶,其中如果做平盖的就称“平盖洋桶”,如果做高档的牛鼻子盖,就称为“牛盖洋桶”壶。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时,由于当时批判崇洋媚外,所有物品名称不得再用“洋”字,紫砂厂就将此壶改名为“直形壶”。且为了适应工农大众的需要,将此直形壶做得比原来的大些,称“1号直形壶”,与原来款式同样大小的称“2号直形壶”。后来,自从功夫茶流行后,也有师傅将“洋桶壶”做成小壶的,也别具风格。洋桶壶是紫砂茗壶里较为常见的一种传统紫砂壶款式,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适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喜好者接受。
元壶:元壶,后人多称大肚壶、寿星壶,造型圆浑,丰满厚重。前加编号,以示区别,如一号元形壶、二号元形壶、三号元形壶、四号元形壶、五号元形壶等。
梅花壶:融合梅花造型,创新制作而成。梅花不畏风雪,寒冬绽放,素来是坚忍品格的象征。此壶盖钮作梅桩状,并有初生梅枝沿盖面伸展出来。嘴流短直微弯,与半环形壶把皆作梅枝造型。上端壶把更有俊俏梅枝随壶腹蜿蜒生长,形态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