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志中的“阳谷八景”之五---七级古渡
七级古渡
运河初开船如织,护堤砌石高七级。
乾康南巡经此过,显祖感怀赋新诗。
说解: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采纳了寿张县令韩正辉的建议,开通从东平安民山到临清卫河之间的运河,名曰“会通河”。此段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京杭大运河的距离,方便了客货运输。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阳谷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运河三镇”张秋、阿城和七级。
七级古代称之为“毛镇”。大运河开通后,因其堤岸筑就七级青石台阶。久而久之,人们逐渐淡忘了“毛镇”这个原名,以“七级”之名取而代之。据文献记载,七级码头之船“冠盖云从、帆樯鳞集”,相当繁忙。镇内有六门、四关、六纵八横14条街,势如棋格,街市铺面相连,生意颇盛。清康熙、乾隆频频南巡,料想也曾多次经过七级古渡。号称东方莎士比亚的明代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对七级古渡更是情有独钟。在往返京都,路过七级时,总下榻“田宗馆舍”,对七级古渡的繁华,环境的优美及淳朴的民风予以赞美,留下四篇不朽之作。汤显祖曾在《阳谷主人饮》中深情的写到:“想念家田下,风义亦如斯。萧旷乐斯土,奈何当见离。……旅意终南飞,徘徊住宿地。人生苟有情,别梦当游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