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名人轶事】《张稷臣刻碑镇督军》
《张稷臣刻碑镇督军》 孙金涛 赵国清
文章选自《阳谷民间故事传说》
张秋镇东南一公里处黑龙潭边,有一座宽五尺,高七尺的石碑,上书:“张稷臣先生教感碑”,碑的内容由他的弟子撰文。听老人讲,这碑都是张先生的知名弟子为纪念张先生所立。 张老先生出生在张秋镇桑段营村,生前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自幼习楷书,虽至垂暮之年,犹笔耕不辍,其书法师柳(公权)、颜(真卿),又以柳为本,融众家之妙而治于一炉,又推陈出新而自成一体,故世人称为“张体”。 张先生字法、章法、篇法、结构浑然一体,前尾相应。正字笔力遒劲,行书婉转自如,飘逸洒脱。 张先生成名后,很多人上门拜师,寻求只字,名声大振。当年山东督军张怀芝为祖上立碑就是请张先生为其撰书撰文。 时年张稷臣先生风华正茂,正在东阿县教书,便有人向督军推荐张稷臣先生,可张先生心中无底,怕写不好,不愿为督军撰文。张先生的弟子和朋友听说后都劝他答应督军,这样既不得罪督军又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张先生拗不过他们便答应了。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先生一笔一画小心翼翼地去镌刻每个字。他为了精益求精,每天只刻五个字,他刻字的方法很特别,左边刻字的时候用左手,在右边刻字的时候用右手。先生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石碑精心雕刻完了,字体端庄清秀。张督军看了赞不绝口。十分喜欢这块石碑。不久,张稷臣先生为督军刻碑的事,在齐鲁大地传开,向他求学的人越来越多。 张先生一生乐于教学,桃李遍布齐鲁儒林。昔时,学生开学之日,有备办肴馔,宴请老师之俗。先生闻此,却不忍,特作诗以谕之,曰: “尔辈心都是教师,经营盛馔费愁思。 萓闻常乏鸡豚奉,荆树犹无雨露滋。 自餍糟糠还抱愧,同供酒食更堪嗤。 但期各位专心志,纵咬菜根味亦奇。” “自餍糟糠”,而无鸡豚美食以奉滋母,常有愧疚。一片孝心,默然纸上。而对于学生治备盛馔待师,更觉得有愧。学生尊师不在物而在心,此为“心敬”。唯一期望学生的便是立志向学,专心读书,可见先生对学生一片仁爱之心。弟子们为了纪念张先生,于是给他刻立了“张稷臣先生教感碑”以益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