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阳谷文物】博济桥


博济桥坐落在阳谷旧城东门外,是古代北通东昌、南达寿张、东去张秋的必经之处,为交通要道。近年,随着县城的扩建,桥两旁盖起了民房,该桥路面仍为东关街道的东西通路。
石桥建筑由桥基和桥身两部分组成。上有两排浮雕石栏杆。下有石砌拱券式桥洞 3 个。桥身东西长 8.30 米 ,南北宽 5.12 米 。桥的高度因桥洞已被填平,故无法测量,据当地群众讲,桥底至地面约有 2 米 多高。
该桥栏杆有望柱 12 根,顶端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望柱间两两镶嵌石栏板 1 块,共 10 块,现存 8 块;栏板上嵌石条扶手,下亦对应镶 1 石条,共 20 根,现存 17 根,上均镌有浮雕图案,甚为可观。石栏板上的浮雕,全为神话故事。经辨认,为八仙过海图、寿星下棋图、天马行空图、柴王推车过桥图、牛车出行图、鹿鹤图、蝙蝠寿字图和铁杵磨针图。望柱亦雕有竹梅鸟兽以及山水人物。石桥的雕刻,刀法苍劲有力,古拙素朴。浮雕画面主题突出,情节生动,人物造型维妙维肖,形态逼真,对研究明代雕刻艺术具有一定价值。经实地考察,发现石桥在构造上也别具特点。从桥的结构讲,整体石砌,做功细致,手法精巧,造型美观,古朴大方;各部件之间,卯榫相接,严密无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桥下原有 3 个涵洞,现因不用该桥排水,涵洞已被淤塞填平。据附近群众讲,桥洞顶端北雕龙首,南雕龙尾,蜿蜒逶迤,上下曲回,形态活龙活现;桥的四周各雕一石虎,伏爪静卧,气势威严。可惜都在“文革”时期被砸掉。由于桥身跨度小,故桥面平铺,不用拱形,以便于通行。
博济桥始建于明代。旧县志“桥梁志”记载:“博济桥在东门外其关厢之半,乃寿张抵东昌南北通衢,岁久洼下。每雨后注水,或至没顶,致令东西张秋之路梗塞不通,其关之居民隔若两泮然。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架石桥三空,旁设栏杆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济,改故道于东偏之高阜焉。”据此,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 1597 年),迄今近 400 年历史,虽然长年风雨剥蚀,但桥体并无陷落与断裂现象,仍坚如故。
博济桥也叫石牛拉石车桥,因桥上雕有牛车出行的画图而得名。据《阳谷县志》记载:“邑有县丞笪公居官清廉,莅任之时,惟一牝牛驾车而来;及解任日,牝生一犊,公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仍驾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章于博济桥上,至今犹存。”笪公系指明代万历年间阳谷县丞笪一顺。后人将此石刻称为“石牛流芳”,誉为阳谷县城一景,并题诗赞曰:“已驾车牛子母分,犊鸣悲切不堪闻。石桥遗迹至今犹在,耆老指谈如见君。”寄托了人民对清官的赞倾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