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阳谷】齐白石嫡传弟子:阳谷宋保臣


宋保臣,(1931年—1991年)山东省阳谷县金斗营子路堤村。被画坛誉为"新闻美术家"。幼时受民间艺术熏陶和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他随军南下,到云南省工作。1951年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有幸步入美术最高学府中央美术学院深造。
求知若渴的宋保臣受到了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蒋兆和等名家的启蒙和青睐,使他这块生铁得到了真正的锻打。对他笔下的马,徐悲鸿先生曾不吝赐教,告诫他"不要临摹,应有创造"。
他更加迷恋齐(白石)派艺术。有一次,他画了一幅菊花,倍受李苦禅先生称赞,认为这幅佳作"用笔大胆",继而陪他晋见了齐白石老人,识才爱才的齐老看了带去的一幅名为《芦雁》的国画后,肯定地说他"胆子不小",并勉励他要"胆大心细",随后也点出了他在羽毛着色方面的不足之处。随着往来的频繁,这一老一少情谊甚笃,遂由李苦禅先生陪同正式向齐白石老人执了弟子礼。
在齐老画师的栽培下,宋保臣艺业精进,他画了一幅风格独特的"蝈蝈",名画家许麟卢先生欣然题字:"保臣仁弟有创造能力,今观此幅小画,动态各异,可喜可佩。"齐白石老人还为这幅力作加盖了"白石门下"的闲章。此画在"北京青年美展"面世后,新华社发了专稿,称赞"25岁的青年画家宋保臣,学习齐白石先生的技法,专画小虫,动态生动,有创造力。"宋保臣的大名传遍了画界内外。


图片

微信图片_20210407093201.jpg

1955年夏天,宋保臣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人民铁道报》担任美术编辑。未及"而立"之年的画家宋保臣,坚持深入铁路现场,在国画创作上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到1956年底,一册由19幅国画集成的《保臣画集》已在酝酿出版。他的恩师齐白石老人为他题写了书名,陈半丁先生为画集撰写了前言。然而正当这本画集即将交给印刷厂付印的时候,这位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便被无情地卷入了"反右斗争"的旋涡之中,《保臣画集》也随之夭折。此后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他曾在兰州的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曾在东北的北大荒荷锄劳作,曾在偏僻的县城为剧团装饰过布景。
图片

微信图片_20210407093204.jpg微信图片_20210407093207.jpg

1974年元月,台前与范县分治后,台前县的老领导,认为宋保臣这样的艺术人才,应该发挥他的作用,便把闲居在老家的他请来,安排在文化馆当美术员(临时工)。在这段时间里,他走遍了台前大地,坚持写生,黄河壮丽的风光时时诱惑着他,他深入生活,将自己融人大自然,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让他如醉如痴。他创作出了大量的山水画,这些作品都洋溢着奔放的热情,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情感浓烈,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此时,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保臣同志像久恋旧林的羁鸟,似常思故渊的池鱼,他画齐(白石)派的虾,也按齐的风格兼画蝌蚪和青蛙,静中有动,栩栩如生;他画徐(悲鸿)派的马,却非刻意临摹,而是大胆地揉进了油画的表现手法,相互结合。此刻,他更是马不停蹄地走村串户,到处寻觅美术人才,通过10年的努力,他精心培养了近百名美术积极分子,其中有多人考入了高等学府的美术系,人们送他一个漂亮的绰号,叫"美术伯乐"。
图片

微信图片_20210407093210.jpg微信图片_20210407093213.jpg

1985年,《人民铁道报》社,为宋保臣同志彻底平反。他从此离开了台前县文化馆,回到报社工作。他把视野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曾应邀为中央军委办公厅的会议室画了一帧巨幅国画《六骏图》,立即在书画界引起了广泛注意。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被那奔放的用笔所感,在画首欣然题写了"群马奔放如风,此君技法宗悲鸿"的诗句。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舒同也称赞这幅力作"苍劲有力"。可见其功力确实不可小觑了。

宋保臣的作品意境深遂而旷达,生命意识强烈,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感浓郁,基本功扎实,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给人以质朴、刚正之感。"写实"的人生追求使他具有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力,他能敏锐地捕捉对象动态特征,常用骨脉刚劲的笔法来营造气势,加上恰到好处的墨色烘托,刚柔相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折射出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美妙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图片


微信图片_20210407093216.jpg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