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传说】原来华夏文明的源头在阳谷...
逆溯穷桑:打开阳谷县地图,可以看到阳谷城周边星罗棋布有四十多个“海”名村,而在城西部有一个“西湖”镇。这种建设布局现象十分罕见,联想到上古“四境有海环绕为之‘中国’(中心都邑),历史演变为‘京师称苑囿之池曰海’,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还有穷桑,在西海(湖)之滨”的记载,难道阳谷城隐喻着穷桑或者都城?阳谷是迁移才一千多年的县城,追溯一下阳谷原址,或有惊天秘密。 春秋时期的阳谷邑在东平湖东岸北部,今曰阳谷店,东平湖当时或许就是穷桑阳谷的“西海”。《魏土地记》曰:“县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阳谷之地”,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堣夷,在冀州暘谷,暘各本作阳,今正。”土地记这里阳谷应该是暘(旸)谷。旸谷,皇城的春分日出之地,《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春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汤(旸)谷 、穷桑 盖一地也”,这是古代学者的论断,说明阳谷邑与穷桑、旸谷有文化关联,那么,旸谷原址在哪里?相对应的真正的穷桑都邑又在哪里? 在鱼山、阳谷山正西部约四十华里的阳谷县阿城镇西北二公里,有个“龙山文化城”,这就是古阿邑,又曰柯。证实古阿邑为穷桑都邑的有力证据,一是正东方的嵎夷旸谷,二是这里还有一个非常耀眼的地名符号——皋门,皋门词义是古代皇城南第五道门,也就是郭门或曰国门。三是东平湖在古阿邑的南部,这里寺庙有 “南海别院”文化遗迹,当可证明东平湖曾是古阿邑“中国”的南海。四是桃丘,在古阿邑东南部,或为昆仑轩辕丘,帝王祭天场所;五是阿泽,或谓海。 鱼山、阳谷山在阿的正东方,谷城在阳谷山的正东,均是“旸谷之地”。 明万历壬午年贾三近撰写的《东阿县志》序中,有几句值得推敲的记述:“阿故两都通今,山左雄区也。”这里曾是战国时期齐国设置的五都之一,性质略同于其它各国的郡,此条还不足一提。另还有:“柱史君翱翔旧都,涉久朝遗踪......”, “两都、雄区、旧都、久朝”,都可以证明阿是上古都邑与涉及的齐五都。 明归有光 《东隅说》:“弭节乎暘谷之地,总辔乎扶桑之墟。”扶桑即穷桑,扶桑旸谷为一地。晋杜预注、皇甫谧《帝王世纪》皆以穷桑在鲁北。 穷桑大事记:《帝王世纪》:“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 “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又迁帝丘。” 由此看出,这个穷桑地非同小可,是华夏上古时代很重要的政治中心,三皇五帝都在这里留下足迹、登帝位、始置都。穷桑,字义讲是桑无尽,或桑梓家园、天壤无穷,并非实质意义的国家概念。阳谷明代县志记载:“谷邑为方圆百里古诸侯国也”。这样说来,阳谷混为一谈的穷桑、谷国的曾经区域应该是涵盖今阳谷、东阿、台前、梁山、平阴、东平等县区域。 《史记》记载:“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邑于涿鹿之阿”。涿鹿之战就在鲁西,涿鹿本意是争夺王权。野,今有巨野县;阿,古阿邑,实为炎黄都邑。《归藏》云:“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空桑就是穷桑,青丘就是古清邑,在古阿邑与阳谷山之间。然而,自从汉代在北京西北部用涿鹿一词起了个地名之后,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野”故事发生地几乎被史家都定位到了涿鹿县,这是史误。 古寿张县志载:蚩尤冢在县南五十里,今之汶上、巨野当属首级、肩髀二冢原址。 穷桑最闪光的文明 “阳谷北境有宓城”,今阳谷县北部还真有宓城集村,但研究结果是宓姓族人为明代山西迁民,属于明代官府统一按照古阳谷传说设计布局的。并且,今阳谷的谷山、黄山、龟山、会盟台、西汉庄、海名村等都是同时期重新再置的。大家可能会说,“羲皇故里”不是在甘肃天水吗?我认为西部的属于迁移文化。原因有二:一是民族迁徙文化带走;二有可能周代或者秦汉时期,用“甘水”命名甘肃天水地名而文化“牵移”所致,如同涿鹿。看完以下这段有注的《山海经》,大家就会如梦方醒。《大荒东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闲,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 ,方浴日於甘渊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 袁珂校注:“所谓甘渊、汤(旸)谷 、穷桑 盖一地也。”更有意思的是,甘肃天水也出产阿胶,叫作西阿阿胶;历史上还有学者认为“黄帝故里”在甘肃清水县的,南方学者有人认为,黄帝故里是清丘,与姚丘毗邻,这还是在穷桑地。 在古阳谷地北部,今茌平县南部的教场铺,考古专家发现了好几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城遗址,这正好在“阳谷北境”,当为有个伏羲宓城。在看看我标注的地图,今古阳谷区域比照,文化复制明显,所以,“阳谷是伏羲教民种五谷之地”是可信的,人文初祖伏羲也在“阳谷”是真实的历史。 桃丘: 历法: 造字: 五谷:
转自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