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非遗】阳谷国庄粉条
阳谷县侨润办事处国庄村,该村生产粉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解放前后,该村粉坊已达几十家。那时候,力口工的主要是绿豆粉,生产规模也十分有限。由于绿豆产量低,提取出的淀粉价格昂贵,做出的产品(粉皮、粉条)一般人家享用不起,主要销到外地。解放后,这个村的沙质土壤得到了充分利用,人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瓜(红薯)生产,为粉条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国庄粉条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是一种名副其实、价廉物美的绿色食品。尽管这些年食品加工业技艺不断更新,但国庄的粉条生产却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和半手工制作工艺,且不使用化工原料,不添加食品制剂,而是充分地利用淀粉自身的粘性、韧性成条,并只有在冬季结冰后生产,靠自然冷冻、解冻分条,室外晾晒。正宗的国庄粉条,外观呈略透明的棕黄色,有的颜色较重一些,有的较浅,柔韧性强,状如过去用来缝制簸箕笸箩的弓弦皮条。吃起来特别爽口,粉味纯正,且筋道耐煮,可以冷锅下水煮而不烂,二次回锅食用不粘不黏,不失为餐桌上的佳品。
国庄村人制作粉条,在入秋后,附近的村民都进入了农闲,而在国庄,最繁忙的季节却刚刚开始。地瓜下来后,家家开粉坊,用砖和水泥垒砌、塑料布铺地,围起几米见方的大水池,并备足大缸。把地瓜洗净晾干,切成块状,用机器将地瓜粉碎(以前曾用石磨),再用细布过滤出粉渣,粉浆被放入水池,经一段时间的发酵、沉淀,淀粉即从粉浆中沉到了水池底部。把水放干后,剩下的就是白色的淀粉。然后,将淀粉用一块块方布包包了吊起来,控干水后晒干,就成了备用的粉坨。 用淀粉制作粉条,又称“吊粉条”,必须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严寒季节才能进行。因工序复杂,至少也需要七八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所以村民们就采取临时组合的方式, 由几个家庭联合组成一个粉条作坊(粉房)。传统的粉条制作大体需制作芡糊(俗称打糊)、和粉揣揉、漏丝成型、 自然冷冻、解冻晾晒和捆扎包装等步骤。由于费时费力,又受到天气等条件制约,所以影响着粉条产量。现在,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粉条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在制粉、揉面、下条、冷冻、晾晒等过程,也使用了机械和半机械化操作,但关键环节仍离不开手工操作和传统经验技术。特别是在不使用添加剂方面,仍保持着传统的做法,使国庄粉条的质量得到保证。
国庄粉条真正形成规模而扬名在外,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在国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粉条生产专业村。每到秋末至冬季,村里到处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地瓜淀粉,一个个粉条手工作坊冒着腾腾热气。这里的村民掌握一手粉条生产的传统技艺,最多时,全村从事粉条加工的农户达到300余家,占全体农户的90%以上。目前,全村每年生产粉条150余万斤左右,不仅在本地及周边县市畅销,还远销到了河南、河北、江苏及东北三省等地。每年粉条一上市,远近客商和大小用户便蜂拥而至,竞相订购,产品供不应求。近年来,这个村因这项产业而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人均收入和个人储蓄在当地名列前茅。阳谷电视台和聊城电视台、《聊城日报》等新闻媒体对此曾进行过专题报道。
国庄粉条的生产正在向集体化、规模化发展,为维护这项传统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国金尚,组成了粉条协会,注册了商标,确保产品质量,并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无序竞争和破坏生态环境,形成了生产供销和质量监督、环境保护一体化的格局。随着村民的品牌意识、维权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改进,国庄粉条的生产还将有一个大的发展空间。
国庄粉条是阳谷传统手艺,国金尚带领国庄人一定会把这个精湛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使它永远成为阳谷县的食品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
项目申请地区:聊城市阳谷县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金尚
2020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