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非遗】阳谷哨
阳谷哨源自于古乐器“埙”。是由阳谷县四棚乡大碾郭村民李保正研制的,距今已七十多年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辛福春在走街串巷给人画像期间 ,认识了阳谷哨艺人李宝正,据李保正说他制作的泥哨当时已很有名气,一九五二年,拿着哨在人民大会堂给国家领导人演奏过,吹奏了《送情郎》《十杯酒》《二姑娘要陪送》《四贝上工》,山东民间小调《锔大缸》《斗鹌鹑》《卖饺子》,山东民间戏曲曲牌《四根弦大原版》《大帮子原版》《大梆子开门》《秧歌舞》等十几首民间曲调,很受欢迎。并受到中国音协副主席查阜西同志,北师大音乐系教授杨大均、院长赵沨等领导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受到原国家宣传部副部长丁西林的接见时,被推荐到中央美院陶瓷附属厂实验制作陶瓷哨,并派专人教他识谱。在参加的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上,他把改良好的陶瓷哨赠送给与会的音乐家们。泥哨在鲁西一代叫“咕咕虫”“吱喇燕”因李保正是阳谷人,音乐家们便给泥哨起了个响亮名字——《阳谷哨》流传至今。
(吱喇燕)(辛福春制作的阳谷哨)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辛福春饱受生活的困苦,再没见过李宝正老人。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又允许他背起画家出门给人画像了,便又想起泥哨的事情来,不久就骑车下了阳谷县四棚乡。李保正已七十多岁,已不认识辛福春了,当辛福春一提当时给他画过像的事才记起来。辛福春说他想学做阳谷哨,李保正老人没说行也没说不行,辛福春心想老人是不想教他,便回去。
过了半年,李保正老人生病了,捎信让辛福春去,并亲手做了几个泥哨给他看,算是手把手教了他,让他把泥哨手艺传下去。并把在北京吹哨时报道他的《北京晚报》,及其他省市报道他的资料拿给辛福春看。辛福春看着那些资料纸质发
黄变脆 ,但字迹还清晰,心里沉甸甸的。之后老人把做泥哨的工具一股脑都给了他。不久就去世了。
自那以后,辛福春查找了大量音乐文献资料,拜访音乐内行,一边学习音乐简谱,一边学做阳谷哨。
得天独厚的是鲁西平原上干凅的沟渠到处都有,下面的淤泥俗称胶泥。辛福春挖胶泥,摔胶泥,做泥哨,到了痴迷的地步,村民们笑他是个半疯子。后来终于做成阳谷哨的雏形,由不响到响。按照李保正老师传授的技艺,他再参照哨管,
唢呐 ,笛子,埙的造型,把原来六个孔的阳谷哨外加一扁嘴,后又加一风孔的形状。
辛福春正是在阳谷哨的基础上使阳谷哨做法加强了一步,由六个孔,后来发展成九个孔,十个孔,可吹出包括五个半音的十二平均率的曲调。利用他的绘画,雕刻技艺,分别做出了仿古乐器埙,十二生肖,鱼,鸟,虫,兽等造型奇特的五六十个品种的阳谷哨,打上彩色很惹人眼目。当他去参加首届《聊城市江北水城民间艺术节》时,赶做的三百多个阳谷哨均销售一空。泥巴能赚钱,对一个农民来说,太高兴了,这使辛福春做阳谷哨发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因长期不断地做,辛福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它是技术活,在选择胶泥和十几道做法的工序上,都要细心把握,精益求精。
二00二年起,辛福春作为阳谷哨的第二代传人,连续参加各届《聊城市江北水城民间艺术文化节》,并获得第五届《民间绝活现场制作,吹奏演艺大赛》金奖。二00六年五月,他又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遗产博览会》,同年六月又参加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阳谷哨以发音质清晰,音调悠扬高亢深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引来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客商纷纷前来订货。
阳谷哨先后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商报》《齐鲁晚报》均有报道。
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聊城电视台》都有阳谷哨的纪录片播放。
阳谷哨被《中华伏羲研究会》编入世界大典,编入《中国民间乐器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民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编入《活化石》、《阳谷县志》、《阳谷掌故》、《匠心神韵聚聊城》、《老干部之家》等书刊中。
辛福春作为阳谷哨唯一传人,他说要把阳谷哨的制作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 ,使它永远成为阳谷县的文化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在他的有生之年,做出微薄的力量。
项目申报地区: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
项目保护单位:聊城市阳谷县文化馆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辛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