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非遗】阳谷莲花池黑膏药
莲花池黑膏药距今有上百年的历史,由山东省阳谷县金斗营乡莲花池村杨俊嵋先生所创,1883-1920,为东北军张作霖大帅尉官及保健医生,由于切身感受到部队军人承受筋骨受伤、风湿骨痛的折磨,创作出莲花池黑膏药,杨俊嵋先生退伍回乡后继续行医治病救人,后逐步将莲花池黑膏药制作技艺传与其子杨佰鹤,第二代传人杨佰鹤先生为当地著名中医,行医期间治愈患者无数,方圆几十里拥有较高的口碑与赞誉,第三代传人杨保增先生,一生热爱医学事业,逐步完善莲花池黑膏药的熬制工艺,使其疗效更加突出,第四代传人杨兆芳中医师,为莲花池六村卫生室赤脚医生,先后发表论文多篇,所撰论文《杨氏黑膏药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1724例疗效观察》一文刊登在1995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书中(101页),1997年被载入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特色名医词典》(178页),1999年又被载入《世界名中医》一书中。2002年莲花池黑膏药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莲花池黑膏药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是为各类骨病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佳药。
现第五代传承人杨庆朝秉承祖宗遗技,刻苦学习,有医师资格证书,在阳谷县景阳路市政公司楼下开设卫生室及莲花池黑膏药馆十余年,为当地广大骨病患者解除病痛,深受当地人的好评。
谈及膏药,很多现代人都很会认为那是一种难登大雅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我国中医药的数千年历史上膏药的历史价值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
膏药是中药外用的一种,古称薄贴,用植物油或动物油加药熬成胶状物质,涂在布、纸或皮的一面,可以较长时间地贴在患处,主要用来治疗疮疖、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
早在公元前1300年的甲骨文中,对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便有了大量的文字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中,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蒌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外伤。
中医外科膏药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以发挥药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药用于肌表薄贴,所以膏药中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贴于体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同时药物在患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从而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此外,因膏药中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肌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也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
现在市面上膏药品种非常多,药店里多数是这种胶布型膏药,这种膏药载药量比较少,也比较容易过敏,只能用作临时缓解症状,莲花池黑膏药熬制工艺独特,疗效突出具有通络止疼、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祛风除湿、软化骨刺、强筋健骨之功效,对于常见的由颈腰椎及骨关节退变引起的腰腿疼痛、肢体麻木、肿胀、功能活动受限,具有独特的疗效。为广大腰腿痛患者解除痛苦,减轻医疗负担方面拥有广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传统方法熬制的黑膏药,载药量比较大,一贴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药物成分缓慢释放,活血化瘀,祛湿散寒,通络镇痛,从根本解决颈肩腰腿痛问题,中医有句古话叫不传之秘在于量,莲花池黑膏药一直严格遵循祖传秘方用量,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纯手工熬制工艺,其中每个工序都做到恰到好处,配方按君臣佐使以及风湿骨病发病因素辨证组方,用量精细,搭配合理,所以能有有非常好的疗效,为广大风湿骨病患者解除痛苦。
第四代传人杨兆芳中医师,所撰论文《杨氏黑膏药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1724例疗效观察》一文刊登在1995年中国人口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书中(101页),1997年被载入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特色名医词典》(178页),1999年又被载入《世界名中医》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