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历史故事】石牛流芳 海晏河清


石牛流芳 海晏河清

阳谷县文物保护服务中心

 

万历皇帝亲临朝政后,大事营造,生活奢靡,加之黄河泛滥,朝廷需年年整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吏治腐败,致使百姓多有怨愤。

阳谷县地处黄河平原,万历年间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1],成为困扰当地发展的一大难题。此时,远在江西德兴守制待命的笪一顺正在书房中作画。时值隆冬季节,窗外飘着小雨,有些微寒。只听门外一声“圣旨到”。笪一顺赶紧率一家老小到大门外跪接圣旨。得知,其在耳顺之年被任命为阳谷县丞,即日起将走马上任,既欣喜又感伤。作为一名读书人,深受儒学文化影响,曾以知印入仕[2],于年迈之年得到皇帝重用,赴孔孟之乡任职而倍感荣幸,定不负朝廷,不负百姓。但千里赴任,必受舟车劳顿之苦。且虽有功名多年,因廉洁清正,日子过得相当节俭,无多余钱粮,亦无车马。与家人商议后,只好牵出家中唯一牝牛,套上牛车,装上行囊,暂别妻儿,便匆匆上路了。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尝尽了世间冷暖。既遇到普通百姓,对他寄予期望,又有达官贵人,对其嗤之以鼻。因牝牛肚子里已有小牛,行路缓慢。而在那个时代,他就像一个逆行者,历经数月后,终于在朝廷规定的赴任时间节点前,到达阳谷县境内。

明代阳谷县丞,为八品官员,大抵为县里的二号人物,管理着一县的文书、仓库,有时管理地方治安和财政[3]。笪一顺上任伊始,主管农业水利等事务,在后期农田的土地丈量,整顿田赋,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凡[4]。明朝重视水利之事,在河道的清淤疏浚、堤坝修整、水源调配、洪涝防务等方面投入巨大[5],是一项肥差,极易产生腐败。但是,笪一顺从来都是公事公办,务实清廉,他把水利工程中每一个项目的款项的往来情况逐一公示出来,把水利工程项目的进度及质量验收状况列明,让全县百姓察看,在阳光下接受百姓监督。把水利工程进度中的各项开支,一条一条地清晰罗列,便于百姓对照审查。对自身严格要求,从不以权谋私。有一次,当地一位赵姓商人想在水利工程中承揽供应材料的事务,带着银两和贵重物品登门拜访笪一顺,商人发现他的住所家居布置的特别简陋,一张床,一张方桌,两条长凳。其中,方桌为三用(办公、待客、吃饭),定睛望去,方桌的其中一条腿下半部分已完全朽掉,用砖顶住以保持桌面平稳。待赵姓商人说明来意后,笪一顺目光坚定地望着该商人,指着那条腐蚀掉的桌腿,平静地说:我若收了你的财物,与这条腐朽掉的断腿有何区别?说完后,转过身去,长袖一甩,愤愤地吐出四个字:恕不远送!

笪一顺每天都要去工地现场。一是为了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二是为了避开那些想方设法和自己拉关系套近乎的不良商人们。那段时间,在县衙里通常是找不到笪一顺的,阳谷县的百姓只有到工地才能找到他。时常在工地现场办公,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得百姓敬重。从不把自己看作官员,心中只有百姓,脱下官服,一身简装走进百姓中间,与当地的百姓们砌石头、打桩基、疏河道,吃住均在一处。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本是读书人,从未做过这种苦力,因年迈体弱,累倒在了工地上。他却让下属在工地架起了临时病床,始终关注着工程的情况,这一躺就是7天。百姓们闻讯后纷纷来探望笪一顺,有的挎一篮子积攒了一年的鸡蛋,有的把圈养的笨地鸡送过去,有的买一些糕点。百姓们的表达如此简单而朴实,就是希望他们的父母官,身体早日恢复健康。笪一顺很是感动,他都看在眼里,铭记于心。他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就把他举过头顶!

有一年,恰逢蝗灾和大旱[6],粮食欠收,青黄不接,饿死了很多百姓。笪一顺内心很是悲痛,决心变卖家当,救助灾民。在他的影响下,全县许多的商人、乡绅、士子等慷慨解囊,捐资捐粮周济百姓,帮助百姓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灾害过去后,很多百姓从全县的四面八方自行聚集至县衙,拉起条幅,上书:朗朗乾坤,笪公青天,无私为民[7]。众人在笪一顺堂前长跪不起,感激这位真心为民的父母官!

光阴飞逝,春去秋来。笪一顺在阳谷县的任期已满,即将离任。那头拉车的老牛产下的牛犊,也已两岁有余。这年冬天,大雪已整整下了两天两夜。离别那天,苍穹茫茫,白雪纷飞。笪一顺让人套好牛车后把牛犊送给了一位老农。此时,知县带领全县衙役相送,在县城外为这位深得百姓敬重的同僚把酒饯行,几杯热酒下肚,情绪有些激动,深情回望了一周这片土地。知县等人还想多送一段,被笪一顺婉拒:诸位大人!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天气寒冷,请回吧。珍重!说完后,转身蹒跚地登上牛车,与他们挥手惜别。但车行了没多远,百姓自发赶来洒泪相送,足足有千余人,追寻着笪一顺的牛车,不愿离去。送行的百姓中,也有那位牵牛犊的老农。笪一顺从未停稳的牛车上走下来,因夜里偶感风寒,有些咳嗽。弓着背微微前倾,紧紧握住一位百姓的手,深情地对百姓说:在阳谷任职这几年,多谢乡亲们对我的支持和关照,与诸位朝夕相处多年,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也不忍离开大伙。来阳谷县时,是这头老牛把我拉来的,就辛苦它再把我这把老骨头拉回去吧。这头牛犊是在阳谷产下的,也是吃着阳谷县的草长大的,我怎么能据为私有呢[8]?就让它留在阳谷,待些时日耕地劳作,继续为百姓尽一些绵薄之力吧!

这时,牵犊的老农难掩内心的不舍之情,走到笪一顺的面前说:笪大人,您就把牛犊带走吧!您看它们母子两个,都流泪啦。笪公未接一语,双手抱拳,环视百姓,深深鞠躬,回身上车启程。老牛耷拉着脑袋,边走边扭头急切地望着小牛,悲鸣长吼。小牛闻声,仰天哞哞嘶叫,用尽全身气力欲挣脱缰绳,追赶母牛。老农拼命拽住缰绳,泪如雨下!看着它们母子永别的场景,大伙心里明白,这一别,永生难以相见,是它们母子的诀别,也是笪公与阳谷百姓的诀别。百姓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泣不成声。

虽然,母牛离开了小牛,笪一顺也离开了阳谷,但他始终记挂着百姓,阳谷的百姓也不会忘记这位父母官[9]!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石匠们为了表达对笪一顺的思念之情,也为了让世人怀念这位好官、清官,便以石牛流芳图的形式铭刻于博济桥上。该桥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母去犊留的场面,感人至深。两袖清风,一车简素,笪一顺的高风亮节仍清晰可见,他不忘初心、清廉为民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不管再经历多少岁月,丰碑屹立,正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