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阳谷非遗】孙膑拳


孙膑拳是山东一个古老稀有的传统拳种,其内涵博大精深,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所创, 但无文字记载。因其演练出击时常以长袖藏手,故又称“长袖拳”。

孙膑拳的发展与继承关系目前可追溯到清末,据1998年第2期《山东体育史料》载孙膑拳是1912年由山东省馆陶县张家楼村的一位赶马车的张姓把式所传。张把式曾参加义和团运动,后隐名埋姓。另据《中华舞史研究》所载:清末山东省茌平县张景春传下孙膑拳,与人切磋武艺常以孙膑拳法致胜,在冀鲁一带赫赫有名,其毕生仅授徒三人,大弟子张金岭,二弟子魏金凤,三弟子杨廷栋(杨明斋)阳谷阿城人。张景春被称为孙膑拳第一代传承人。

另有一说法:据淄博人民政府网公布,《孙膑拳》以形传、口授之法传承,清末山东临清艾寨人张友春将《孙膑拳》传与山东阳谷县人杨明斋后,《孙膑拳》逐步在山东传播。后人尊张友春为第一代传人,杨明斋为第二代传人,杨明斋再传高作霖等第三代传人,高作霖再传高峰、高庆厚、韩克峰等第四代传人。

2011年5月23日,孙膑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膑拳,是我国武术中起源较早的拳术之一。据《中国武术百科全书》记载:孙膑,习武先辈,穷其兵法,运用其谋略,以及“必攻不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等理论,加之战略上“空、诓、虚、实、晃”,战术上“速、巧、软、绵、小”,“拧、绞、缠、旋、钻”等技法,创编了技击性极强的“孙膑拳法”,形成“出手迅猛显绝招,手足并进逼四梢;结构严紧攻防巧,精、气、意识尤重要”的古老而稀有之拳种。孙膑拳传承人亦代代相传,孙膑拳为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膑将兵法思想隐入拳法所创,因至今没有发现孙膑创编孙膑拳的文史资料,故也有人认为孙膑拳是依据《孙膑兵法》思想而创始,以孙膑名字命名的拳法。孙膑拳有中架三十二手、小架六十四手、大架九十六手三个拳法套路和孙膑拳对练、孙膑拳散手等功法。又有“大架拳”、“二节腿”、“长袖拳”之称,孙膑拳技术和理论体系完整,以孙膑智慧为文化内涵,是武技与兵家思想有机相融的结晶,讲究必攻不守,不招不架迎面直打,迅猛灵巧直取要害,具有散手、武术精华之特点,被称之为一部肢体语言版的《孙膑兵法》。主要流传于山东和台湾,山东省安丘市是主要传承地之一。


相传,战国中期军事家孙膑在马陵之战后归隐到鄄邑冷家庄(现山东鄄城县孙老家村),在村北虎豹林建院隐居与弟子们讲兵论武整理《孙膑兵法》,并依据其兵法思想创编了孙膑拳法,以口传身授秘密流传。《孙膑兵法》大约在东汉末年失传,后人对《孙膑兵法》是否存在一直存疑,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竹简,这千古疑问才有定论。孙膑拳是否确为孙膑所创,也只能等待相关文物、古籍的出现来解疑答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