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茌平教场铺遗址


位于茌平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相传战国时孟尝君曾于此练兵,故名教场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场铺城址于1994年发现,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了复查和初步的钻探,2000年开始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城址呈东西略长、南北略短的椭圆形,城圈内东西约230米,南北约180米,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城墙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到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城内出土房址、陶窑、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时期龙山文化中晚期阶段的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遗物。其中有精美的磨光蛋壳黑陶杯、磨光黑陶三足盘等陶质礼器,出土了带有明显灼痕的卜骨,表明这是一处等级、规格较高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心性城址。  

房址绝大多数为平地起建或浅地穴建,个别呈半地穴建筑。平面形状分为圆形、圆角方形和方形。房址内部结构相同,居住面中心位置设有地面灶,四周立有四根木柱,面积较大的房址分布在遗址中部偏北处,涂抹白灰面。城内发现7座窑址,为横穴窑,有窑室、窑箅、火道、火塘四部分组成,还发现了用于存放待烧制陶坯的窖穴。按照窑箅等部位烧成颜色的不同,区分为烧制灰黑陶和红陶两类,灰黑陶窑居多,这组陶窑是目前鲁西乃至海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陶窑,为我们认识和研究该地区龙山文化先民的制陶技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城墙分为两期,分层夯筑的痕迹非常明显。在一二期城墙之间,存在举行奠基仪式而遗留下的奠基坑、祭祀坑。墙外侧挖有护城壕,内侧有取土沟。

教场铺遗址位于古济水流域,是当时华夏和东夷族交界处,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逐鹿中原包括在这一带活动。因此,教场铺遗址的发现对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以及夷夏两大集团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