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挂剑留遗迹,清风振古今》作者:刘胜军


《挂剑留遗迹,清风振古今》作者:刘胜军

聊如指掌 

挂剑留遗迹,清风振古今

——清拓本《季子庙挂剑台》考略

文/刘胜军(谷山遗韵)


在阳谷县张秋镇运河之滨,原有一处高高的土台地,旧有徐君墓,墓前建有季子祠、挂剑台,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著名的历史古迹,今俱已废,有“五体十三碑”等文物留世,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季子祠、挂剑台又称挂剑祠,同时它也是一处友谊的见证,诚信的丰碑,说的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吴季子,名季札,生于公元前591年,是吴国开国始祖吴太伯19世孙。作为吴国的外交家、政治家,吴季子以四让王位而被尊称为“四让王”。公元前544年,吴季札出使中原列国,路过古徐国时留下了挂剑的佳话。《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札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徐人高其谊,为筑台以表之。”这个广为人知的美德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阳谷县张秋镇。张秋挂剑台早在元代时即有记载,清·谈迁《北游录》载:张秋 “出东城南角门里余,则吴季札挂剑台。正德十一年都水郎中杨淳立祠,祔徐君,后为徐君墓,垒甓焉。元至正十三年,西畴康时记柏一株,大于斗。石刻季子挂剑徐君墓树”。


古镇张秋位于鲁西平原阳谷县境内,是京杭大运河与金堤、黄河的交汇处。“镇夹运河而城,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襟带济汶,控引江湖,盖鲁齐间一重镇也”(见《兖州府志》)。当年论及运河沿岸风光,咸称“南有苏杭,北有临(临清)张(张秋)”,并有“小苏州”的美誉。张秋名虽为镇,当其全盛之时“而俨然都会之观也。”镇城有九门九关厢(仅次于京城),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仅寺、庙、观、祠计达四十余处,也是罕见的以镇为行政级别却建有周长达8里城池的市镇。大运河是历史上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它的开通使朝廷在张秋设立了北河工部分司、管河厅、布政司署、都察院、税课局、巡检司、仓厂等一系列政治机构,同时也带来了南北商帮的汇聚,刺激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使张秋成为了漕河要冲。

正是由于张秋处于运河上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使得明清时期有诸多的名士贤达来到这里,并有机会登临季子挂剑台,凭吊徐君墓,在季子祠前歌咏吟诵,抒发幽思怀古之情。这样,张秋东南隅的沃野之中,高岗突兀,树木遮天,花草蔽地,碑碣林立的季子祠堂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古迹胜地,历代皆有续修。至清中叶,挂剑台及祠庙皆被大水冲没,而立于季子祠中的十三通历代名人诗文碑刻却被幸运地保存下来。这十三块石碑,以真、草、隶、篆、行五种字体书写着元明清三朝十二位文人墨客的二十六首诗,具有较高的书法价值和文物价值,故称“五体十三碑”。除一块碎裂仅存残字外,其它十二碑都基本清晰可识,而九位书写者除杨淳(明代正德工部都水郎中)兼书另外四人的诗作外,其他八位均各书各作,其中有元代诗人萨天锡,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屠隆、傅光宅、曾玙等人的诗最引人注目。这十三块石碑现在存放于张秋镇一贺姓村民家中。在清代,贺氏的祖辈看守真武庙,紧邻挂剑祠,当时的“五体十三碑”就镶嵌在季子祠的墙壁上,祠庙颓废后,为了长久地保护好这些残存的石碑,贺氏祖辈将石碑收集起来,作为基石垒在了东房墙山上,并在临终时交代后人:“我生前没给你们积累下什么财富,给你们留下这些石碑,将来也许会有点用。”因此,这一家人一直把这十三块碑看得很重。房子早已破烂得不能使用,他们也始终没有拆掉这座房子,但是这些碑上有什么内容,是何时代、何人所刻,家人们却不甚清楚。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当时的张秋镇文化站站长孙金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并上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才引起了重视。期间有文物贩子想从贺氏后代买走石碑,都被他们拒绝。1993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局拨专款并责成当时的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其发掘整理,经张秋镇委、镇政府有关领导多方做工作,在取得贺氏家人同意后,拆掉旧房,这十三块石碑才揭开了神秘面纱,显露出了真容,为世人所识。2001年,又经陈昆麟、李印元两位学者系统整理,出版发行《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考释》一书,对此详加考证注释,但遗憾的是屠隆、傅光宅、朱颐隹庸(音yong,通鷛)所书三通碑因部分文字磨损严重,已无法辨识,有的依旧志补录,有的只好空缺。令人欣慰的是近日新发现的清拓本《季子庙挂剑台》一书弥补了这一缺憾。该拓本高41.5厘米,宽25厘米,厚约1.5厘米,共收有十四通碑石拓片,考其形制当为清中晚期所拓,裁剪装裱为册页形式,保存基本完整。据济南原藏家说此书十多年前购自青岛市古籍书店,现在为阳谷县一文史爱好者收藏。经与《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考释》一书比较,除“屠隆诗文碑”、“其十三残碑”两通碑未收外,其余十一通全收,且清晰无损。另有三通碑为《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考释》一书所未收:

其一、王銮①《诗一首并序》:挂剑台岁久易迷失矣,执事特新其祠为时药石,往者来者得就医焉。噫!岂独草能医人病哉?

旧日荒台新建祠,残碑已断暮云低。

若堂剑冷龙飞远,斗柄光寒鹤梦稀。

鲁水东流河日尽,常山南拱故宫夷。

高风俗病都医了,尚有青青细草遗。

----大庾王銮·主事


     其二、《青霓王公祖重修圣庙告成恭逢丁祭大典敬赋十二韵以志盛》(似为文庙碑,不知怎么收入此书,残缺,或为元代阎复所撰、明代杨淳手书泐石的“斯赞”):青霓王公祖重修圣庙告成,恭逢丁祭大典,敬赋十二韵以志盛。

圣祀风云会,登瀛此日亲。

熙朝兴礼乐,昭代焕星辰。

立□□□□□□□(下缺)

    其三、秦震钧②记事碑:张秋锁钥汶济,为南北转运要区。嘉庆癸亥,黄水漫溢,修筑堵御一时并兴。堤有挂剑台遗址,钦使费大司马③、宫保铁大中丞④唱议捐建,与真武庙葺而新之。震钧奔走襄事,凡宋元以来名人碑记,湮没于荒烟瓦砾间者,几莫能办,为之搜罗,分别环列于垣,以存古迹。斯赞乃元翰林承旨阎公复⑤所撰,明进士奉议大夫杨公淳手书泐石,书法雄健严整,何以不列入学宫,杂出于断碑残碣?城北旧有孔子庙,爰集匠移建,位置得宜。是碑刻于正德年间,迄今三百载之久,始克肃观瞻而符义例,岂所谓因缘有在,或亦杨公未竟之志也。是为记。嘉庆九年甲子七月,分守山东济东泰武临道兼管驿传水利事务、前两浙江南都转盐运使,金匮秦震钧撰并书。

    通过这一清代拓本及三篇原石久佚的诗文,使我们可以获知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一、原来挂剑祠所立碑石并非仅仅“五体十三碑”这十三块,宋元名人碑记甚多,在康熙版《张秋志·古迹》也记载有“鹦鹉图石,挂剑台壁上,宋真宗笔,韩公治河掘地得此”、“东坡碑,韩昌黎柳州歌,季子祠西壁”,《艺文志二·古迹山水记》有元代康时《吴季札挂剑徐君墓记》、明东阿知县周祚《季札赞有序》、清顺治漕运总督蔡士英《重修挂剑台祠记》等碑文,“五体十三碑”只是硕果仅存的劫后遗珍;

    二、张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朝廷所重视,嘉庆癸亥(1803年),黄河决口冲张秋,皇帝曾钦派兵部尚书费淳(钦使费大司马)、山东巡抚铁保(宫保铁大中丞)亲临督修;

    三、2014年出版的《张秋镇志·大事记》记清嘉庆八年(1803年)黄河决口冲毁挂剑祠后,再无挂剑祠的续修记载,而秦震钧所撰的记事碑一文却清楚地告诉我们,挂剑祠曾于嘉庆九年(1804年)与真武庙一起重修。那么挂剑祠又是何时衰败的呢?应该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淤废以后。张秋之兴,始于运河之兴;张秋之衰,亦始于运河之衰。挂剑祠见证了古镇张秋的兴盛与衰落。

    另外,陈昆麟、李印元两位学者编著的《张秋挂剑台五体十三碑考释》一书中,“其十一《登挂剑台》诗”因碑刻发现时已残损漫漶,有些文字无法辨识,旧志又无载,诗文部分只得根据诗意作了补充,但作者名字仅知道姓朱,其他无考,推断为“□□朱灏镛?”,现据清拓本应为“鲁郡朱颐隹庸”。印文一为“知希馆”,一为“朱氏寠父”,另一方为“长重图永?”。诗中个别文字也有出入,如“紫台蔓草深”,紫字应为荒字;“落日映平林”,映字应为照字。附原诗如下:

《登挂剑台》

挂剑留遗迹,荒台蔓草深。

寒云迷大陆,落日照平林。

高义凌霄汉,清风振古今。

我来重感慨,搔首泪沾襟。

              --------鲁郡朱颐隹庸


     兖州古称鲁郡,是明代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封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26个儿子,对于这些儿子及其后代的命名,朱元璋特地作出安排,给每个儿子20个字用作后代取名时中间的那个字,又规定名字的第三个字要以“木、火、土、金、水”循环使用作为偏旁。因为宗室人口繁衍日多,五行偏旁的字毕竟有限,所以宗室人名用字有的十分冷僻,甚至干脆是生造的字。鲁王朱檀的后代字辈排序为: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鲁郡朱颐隹庸”应 该是朱元璋“颐”字辈的第八 世孙(最后一字从“土”字,不一定就是土字旁,如:朱颐厓,字文宇,属钜野王一支,是第九代鲁王朱寿镛的族叔辈)。另外从诗的整体意境看也比较有大家气象,特别是最后二句触景生情,感慨颇深,普通人是不可能有这种感受的。

     在文博界及收藏界,对于珍贵拓本的鉴赏判定有如下几个方面::(1)原石久佚,拓本并世无双者(即孤本);(2)原石久佚,传世拓本极稀者(即珍本);(3)原石虽存,今已残损过甚,传世拓本中时间最早者(即初拓本);(4)原石虽存,但已流入国外,拓本寥若晨星者;(5)原石虽存,但由于封存等原因,拓本不多者。这些方面在清拓本《季子庙挂剑台》中都有所体现。该拓本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拓印年代最早的张秋挂剑台拓片原本,诚为难得。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里提出了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聊城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文立也曾在《重修张秋挂剑台意义重大》一文中指出:“季子挂剑的故事,整个讲的是信用,而这种信用,又是在非常令人敬仰的季札身上体现出来,因此,更为人所称道。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信用、诚信,在当今是非常需要的。因此,弘扬这种美德,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徐州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已将挂剑台修建完毕,而我们的张秋挂剑台旧址仍是一片废墟。因此,早日重建张秋挂剑台非常必要。因为,到这样一个极富精神内涵的景观处旅游参观,看到的不仅是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人的心灵受到熏陶,给人以震撼。相信这对发展聊城文化旅游业、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季札践诺守信、挂剑留徐,其诚信高风传颂千秋,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和追求的。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厚的今天,我们今天的人们是否还能够以欣赏的目光,去回视那份曾经的撼人心扉的惊人之举呢?

   (本文参考引用李印元、陈昆麟、吴文立、单清林等学者研究文章,并蒙王传明、赵化疾、王进贤、程东泰等诸师友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注:

   ①王銮(1473年-1549年),字廷和,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省大余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正德三年(1508年),登进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后入都担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出辖徐沛闸河等地。

   ②秦震钧(1735-1807)字酉经,号蓉庄,江苏无锡人。工书,得张照法。尝聚古今名迹刻《寄畅园法帖》十卷。一生在山东、陕西、甘肃、浙江等地任地方官吏,官至山东道台,最后因公奔波于山东东昌、济宁间,积劳成疾,不幸亡故于任上,寿七十三。著有《书林纪事》一书。秦震钧是捐官入仕的,1770年在山东泰安府捐东阿县县丞,第二年升任临清州州判,任间,顺利平定了以王伦为首的白莲教起义,受到乾隆帝的嘉奖,被称为镇压王伦起义第一人。

    ③钦使费大司马:钦使,钦差大臣,大司马,官名,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这里指的是嘉庆时兵部尚书费淳。费淳(1739-1811年)字筠浦,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庆十二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兼管户部三库。十四年,以库银被窃,左迁侍郎,调兵部尚书。逾年,复授工部尚书。十六年,卒,谥文恪,祀云南名宦。

    ④宫保铁大中丞:宫保,明清时朝廷要员的虚衔,大中丞,古官名,明清时用作巡抚的别称,这里指的是时任山东巡抚的铁保。铁保,1752年生,1824年逝世,满州正黄旗人。清代书家。先世姓爱新觉罗氏,后改楝鄂氏。字冶亭,号梅庵,铁卿,怀清斋。乾隆进士,嘉庆时官两江总督,道光初以三品卿衔改任。工书法,为清代的著名书家,与成亲王、刘墉、翁方纲,称为清四大书家。

⑤元翰林承旨阎公复:阎复(1236—1312),元代大臣,字子靖,号静轩、静山,高唐人。初入东平府学,拜名儒康晔为师。又简拔习“进士”课程,经元好问校试,预选他与徐琰、李谦、孟祺4人,号“东平四杰”。至元八年(1271),阎复被举荐为翰林应奉。以干练有才,又被选任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至元十年(1275),迁翰林修撰。后出佥河北、河南提刑按察司事,召为翰林直学士。十九年(1282)升翰林侍讲学士;二十年改集贤侍讲学士;二十三年(1286)再擢翰林学士承旨,朝廷诏旨多出其手;二十八年(1291),出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此时随桑哥倒台而罢官。成宗即位,复起任集贤学士;大德元年(1297)改任翰林学士,再擢翰林学士承旨;武宗即位后,晋阶荣禄大夫,授中书平章政事。后辞官家居 ,卒后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封永国公,谥“文康”。



编辑:李爱勤 朱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