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阳谷】阳谷名吃---肉饸


自去年起,阳谷肉饸在聊城开了好几家门店,生意很是不错,每每提及, 在坊间谓为传奇。聊城的门店我不曾去过,阳谷的老店我去过两家,各有特点。 

至于“肉饸”还是“肉盒”,我觉得都不算错字。“饸”指北方煮着吃的一种条状面食,最常见的是“饸饹(面)”的特指,多用荞麦面轧成。饸是长条面,肉为馅儿,卷成,肉饸很是自然。“盒”更无歧义,面皮做盒材,装人调好的肉馅儿,当然是肉盒子。但考证历史,不见肉饸的说法,却见疑似故人的馅饼的踪迹。

第一次吃阳谷肉饸是与两位好友同行。早上7点多的南街肉饸店(紧邻“修睦”牌坊)里里外外已经不少人了,矮桌板凳,三三两两。店中由里及外,依次排布甜沫桶、面案儿、肉馅儿簸箩,流水线上顺序分布老人和妇女,这种天然分工也是中国夫妻店生意或家庭作坊的标配。最靠近门口位置是煎摊儿,稳稳坐镇一位身材魁伟的男性大师傅,日子久了,师傅脸上油光可鉴,面对络绎的人流,他波澜不惊,应答都是极简的语式,“肉几个?素几个?”“牛肉几个?羊肉几个?”……肉饸与甜沫的搭配也许是实践检验出来的最佳,这个店里没有第二种选择。他们也是专业店,天天只做这个。店里陈设到极简,碗筷盛具等甚至有些简陋,这一切都是为了捧出主角儿--金灿灿、热腾腾、香喷喷的肉饸。肉饸上桌儿了,见者无不食指大动,再也顾不得别人了。是,你需要全神贯注,肉饸整个上来,一是很热,从哪里下口下多大一口需要研究,还要提防里面的埋伏,咬开口涌出的热气直奔口腔中最嫩的上膛,一不小心就烫着了。所以,偶尔抬头,你会看到很多人一大口下去,现出怪怪的表情,本来,嘴里騰挪空间不大,咽下去不敢、也不甘,只好迅速地在口里倒着、托着,挨着哪边儿都是热……我亲历了这个过程以后再也不着急了,等着,吹着,小心翼翼地下口。香是浓烈的,是那种穷怕了暴富了以后的多和足,其实有点儿过了,所以。早餐风卷残云过后,中午一般没食欲了,还顶的慌。其中粉系与的馅的搭配堪夸,粉条是中性食材。但穷苦日子里也是罕见。今阳谷博济桥办事处有个国庄以粉条闻名,几乎所有的当地吃货都知道国庄的粉条好,肉饸里自然用了国庄的粉条。热软的粉条碎做了肉馅儿的跟班儿,很是听话,与肉馅紧紧抱团,饱吸了调汁儿和肉香,经过油煎,更加的晶莹透亮和惹人垂怜。

肉饸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里面浓浓的花椒面麻麻酥酥的味道,多了,过了,却让人记住了。被喻为多子的花椒(比如“椒房”)打碎了与肉是绝配,花椒辛温,健胃散寒,除腥消腻,助消化,解毒性…⋯所以,肉饸的馅料搭配竟暗合阴阳平衡,确是道地中餐。再配一碗淡味甜沫,碗里顶层转着圈沥了醋,油腻得以中和,堪是一顿好饭。

这家店我去过很多次,后来发现,人多的周六日两天,他家不做素的只做肉的。后来据老饕讲,狮子楼风景区停车场对面丁字拐角处的那个肉饸店资格更老,去过几次发现,这里更朴实,肉饸形制也不同于南边那家的不规则长形,传统圆形,更像馅儿饼;价格也低,肉素丰俭自由。仔细观察,这里更多的顾客是老主顾,这里也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