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历史】王伦起义
1774 寿张震惊朝野
二百三十二年前的1774年,正是乾隆三十九年。这一年义和团在历史上还渺无踪迹,美国莱克星顿的枪声还没打响,瓦特的蒸汽机才刚刚投入使用,大清王朝也正处在康乾盛世的歌舞升平中。中华大地上一切看起来依旧吉庆祥和,乾坤安宁。直到这年秋天,康乾盛世的完美景象出现了一丝裂纹,这道微小的裂纹被认为拉开了帝国衰败的大幕。
这年8月23日,山东寿张农民王伦带领四千民众起义,这些农民一路浩浩荡荡,杀死临近三个县的地方官员,聚集了上万之众,甚至占领了大运河的枢纽城市临清。清廷闻讯大为震惊,相继派重兵镇压。接下来,和大部分农民起义一样,随着起义军内部意见分歧,清廷赢得机会,起义军被清军所镇压,王伦自焚而死。
王伦
王伦是当时寿张县后王庄(今阳谷县十五里元镇后王庄)人,幼年时父亲被地主豪强陷害而死,随其母亲依居外祖父家,因赶上灾年,数度外出逃荒,颠沛流离,历尽辛苦。穷苦的生活,辛酸的经历,培养了王伦不屈的性格,也在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仇恨的种子。
王伦自幼习枪弄棒,成年后武艺超群,且精通医术。1751年,王伦加入白莲教,不久便在教徒中自创支派,称“清水教”。为发展教徒,结交英豪,王伦曾长期在阳谷、寿张一带行医,并在教徒中传授拳术、气功等。他为人慷慨,扶危济贫,为穷苦人治病,不收酬金,在百姓中威信很高。经过长期行医授拳,王伦先后结交了堂邑人王经隆、当地人孟灿、盐贩国泰、和尚梵伟、皂役李旺、女艺人乌三娘等一批清水教骨干人物,并通过他们联络了大批贫苦民众,教徒遍及寿张、阳谷、堂邑等地。
康乾盛世初,社会相对安定,但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很多失地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至乾隆年间,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鲁西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土地兼并更加紧张,大量农民“南走江淮,北出口外”。老百姓饥寒交迫,但清廷内部依然是“辉煌于盛典,游乐于无度”。清廷的挥霍无度,地方官吏的中饱私囊,更让鲁西人民雪上加霜。自乾隆36年,清廷又发动对大小金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战,七千万两白银的军费又全部通过赋税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起义,正在忍无可忍的农民内部酝酿。
在广大农村治病、授拳的王伦,此时已经是羽翼丰满,他以寿张凤凰台显庆寺为秘密活动基地,预谋发动农民起义。王伦武功最好的徒弟林哲在显庆寺作了和尚,寺内主持梵伟是王伦的好友和谋士,清水教的其他骨干也在积极活动,起义的条件逐渐成熟。
1774年夏,王伦决定于农历10月间举行起义,要求各地的清水教徒在骨干的率领下,聚在一起习武练兵,为起义做准备。8月15日前后,寿张知县沈齐义获悉此事,立即下令逮捕王伦,查禁清水教。但知县没想到,连手下的差役也成了清水教徒,他们马上向王伦报告了此事。25日,王伦派孟灿到堂邑约会王经隆,决定先发治人,于8月28日两地同时宣布起义。半夜时分,王伦率乡民教众,白布缠头,各带器械,攻入县城。知县沈齐义急忙穿上朝服,登上县衙大堂,对其劝谕,以求暂稳局势。起义军不为所动,沈齐义破口大骂,被皂役李旺砍死在衙堂。同日,王经隆在堂邑县四孤庄率众起义,杀死本村地主恶霸后,南下与王伦会师。
农历9月2日,王伦与王经隆合兵一处,挥师进攻阳谷。兖州总兵惟一奉命率兵围攻起义军,寿张游击赵福、莘县把总杨兆立也前往支援。一经交战,惟一大败而逃,两支援军首领被杀。阳谷县丞刘希涛驻守阿城,闻讯前来,也被起义军砍死。外援逃遁,城守无力,王伦带起义军一举攻克阳谷,并控制了阳谷县城。农历9月4日,起义军乘胜北攻堂邑。堂邑知县陈枚、武举陈元梁、把总杨兆相、训导吴标分兵把守四门。但无奈起义军士气高昂,兵多将广,堂邑一举被起义军攻克,四人相继送命。远在承德避暑的乾隆皇帝再也沉不住气,急命山东巡抚徐绩全力率兵剿捕。起义军攻占堂邑后,曾分兵攻打聊城,因聊城防守严密,没有攻下,起义军遂回堂邑并继续北进。这时,山东巡抚徐绩率大军来到,与起义军在柳林一带相遇。起义军诱敌深入,让清军连吃败仗。柳林大捷后,起义军士气大振,兵力也迅速增至近万人。王伦乘胜作战,率军直抵临清。临清自古为战守要地,会通河开通后,更成为朝廷水陆交通之咽喉,拱卫朝廷之要镇,向有重兵把守。临清外城为土城,内城为砖城,周围逾30里,绅户商民近百万。起义军进到临清后乘胜利之威,顺利攻取了土城,并以此为基地,进行了长达17天的攻城战。
农历9月7日起,起义军全用黑布缠头,身着黑衣,手持各种器械与清兵展开激战,开始攻内城,其战争之惨烈,义军之勇猛,让清军始料未及。但由于清军占坚守之利,加之在人数、武器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内城一直未能攻破,战争陷于僵持状态。这种情况给了清军排兵布阵、重兵合围的机会,乾隆派一品重臣舒赫德为统帅,让河南总督派兵“助剿”,并令清军坚守内城,牵住义军,固守待援。各地方部队,地主豪强也纷纷配合清军行动,起义军四面被围,腹背受敌,处境极为不利。
农历9月23日,各路清军聚集临清,24日开始大举围攻起义军。总兵杨瑞,女艺人乌三娘等义军骨干阵亡,王伦被围在钞关街汪宅楼上举火自焚,王经隆、孟灿、梵伟等被俘,押往北京,起义遂告失败。王伦起义被镇压后,清朝统治者在起义地区进行了血腥的报复性屠杀,王伦的家乡一带遭到清军反复“清剿”,王伦祖坟被挖,整个后王庄“地入官,人入监”,族人被迫迁徙。但这一切,都没能够阻止满清王朝走向没落的脚步。二十年后,川陕楚白莲教大起义再次爆发,五十年后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满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
1957年5月1日,当时的寿张县人民政府在后王庄竖起了“王伦故里”石碑,1983年“王伦故里”石碑被阳谷县人民政府宣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后人用这种方式来纪念英雄,也以此警示为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