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乡村记忆--祝家庄


三打祝家庄

祝家庄即李台镇之祝口,又称竹口”,为《水浒》所传祝家庄旧址。《金史·地理志》载:“寿张,:竹口。金大定年间寿张县城曾一度迁到这里。从金大定七年至十九年,寿张县治在此延续了十三年的历史。

相传:北宋时这里是繁华之地,右傍大溪,左临官道,为济州到大名府必经之地。庄前林木葱郁,庄后石塔耸立,庄内盘陀路布局奇特,是一军事阵地天然地势。《水浒》从第四十六回至五十回写祝家庄富户因与梁山作对,所以招致宋江领兵来打。梁山英雄在人们心目中自然受崇敬,因此当地人忌说三打祝家庄,后改称祝家庄为竹口或祝口。根据史实考证,宋江三打祝家庄为艺术虚构。而三打祝家庄倒真有其事,只不过时间晚了近八百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郭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部,联合邱莘教教民在竹口镇筑台固守,抗击清军包围进攻。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三次猛攻才攻下义军工事,义军全部阵亡此事在《清史稿》和《山东通志》皆有相关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寿张县治曾短暂迁至竹口镇(祝口镇)。

清初寿张县令曹玉珂《过梁山记》载:“祝家庄者,邑西之竹口也。关口者,李庄也。”“关口”即现在的“关门口村”。

图片

关于寿张县治驻竹口或祝口的传说:竹口、祝口,谐音猪口。传说寿张县治迁竹口时的县令姓蔡,百姓称蔡大人。蔡大人到竹口后即大呼“完了,完了”,人们当时纳闷,蔡大人病死后人们方悟出“蔡入猪口”巧合之处;继任者为康大人,到任后不久康大人也患病不治而亡。康也是喂猪的;第三任县令姓丁,到任后不久也呜呼哀哉。当地人不解,丁大人不该死啊!一游仙道出个中懊秘,竹口镇附近有一小村,名炉里,丁入炉里哪能全身?

据说:祝口西北胡沙窝村,即是传说的扈家庄;祝口村东面的关门口村,即是传说祝家庄的东大门;祝口村西偏北面的莲花池村,即是传说祝府的后花园;祝口村西北的炉里村,即是传说祝家庄锻造兵器的地方。

现在的祝口包括大寺、临河、李街、明堤、甄台、西台、凤凰台 7个自然村。《水浒》中写“这里方圆三十里,却唤作祝家庄”。《水浒》中描写的那座“另巍巍冈子”独龙冈已不可见,倒是高高的金堤横穿其间。其中,甄台、西台、凤凰台处堤北,其余四村处堤南。祝家庄的辉煌已为历史。昔日祝家庄,今已发展为多个自然村,但原祝家庄的盘陀路、凤凰台和时迁盗鸡塔等古迹遗址今犹存。这里随时欢迎着水浒的爱好者们前来参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