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知家乡-阳谷国庄粉条


提到粉条,在阳谷最出名的就是国庄粉条,煮熟之后的粉条晶莹透亮,有嚼劲。从地瓜到粉条,这里面大约需要十几种工序。第一项就是要把地瓜冲洗干净、晾干,再切成碎块,然后磨成浆。磨浆的时候还要加进一些浸泡好的绿豆,这样做出的粉条口感特别好。最早的时候是用人推那个石磨,后来就用驴拉磨(这个时候必须把驴子的眼睛蒙上,缰绳拴在磨棍的里侧,这样驴子就很老实的一圈圈围着磨转,从不乱跑),磨好的地瓜浆倒进一个特制的箩内,几个人手拿案子用力按压,把白如牛奶的地瓜浆液压到下面的一个大缸里。粉渣则分离出来,人也可以吃。但主要是用来做猪饲料。

image.png

再往下的工序就越来越要有技术了,过滤好的原浆下一步就要发酵、沉淀,再把沉淀好的粉用一块方型的棉布包住,吊在专用的架子上,用一根薄木板拍打,尽量让水分浸出,慢慢的晾晒干。做成一个约几十斤重的大粉坨,然后放在干净的地方。用手摸一下粉坨,感觉手上滑滑的,腻腻的。这就是做粉条的原料了。

秋收秋种结束后,天气渐渐冷了,是正式加工粉条的好时节。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粉条生产了。首先把粉坨压碎成面粉状,倒入一直径约有七八十厘米、深三十多厘米的大瓷盆中。加热水浸泡,再加入一种叫做“醐”的东西,几个有力气的人共同把盆里的面粉和匀待用(必须和匀,不然会使粉条里面有生面疙瘩,品质下降)。一口直径足有一米多的大铁锅盛满了水,烧开,掌瓢的师傅坐在锅台的里侧,手端漏瓢(所谓漏瓢,就是一个用白铁皮做成的舀子,但底部均匀的排列着数个直径相同的小孔),把和好的粉面放进瓢内,掌瓢师傅左手执瓢,右拳力道均匀的一下一下砸向瓢内的面团。啪、啪、啪……清脆悦耳,伴随着清脆的响声,瓢下方一条条白如丝线的粉条均匀的落在开水中。煮熟的粉条马上就漂浮上来。捞粉条的师傅用木杆子把粉条引入一个盛满冷水的缸中,让粉条冷却、定型。等到一定长度截断。几个负责晾晒的人员,接过一杆杆粉条,架到专门的晾架上晾晒。这样一杆粉条晒干后也就是3斤左右。晒干后,抽出杆子摞成一沓,用包裹抱紧储存。然后就可以上市了。


这种传统工艺做出的粉条虽然过程长且工艺复杂,但是味道特别好。有嚼头,耐高温煮,入口滑润,炖肉炖菜,常吃不腻,纯正的绿色食品。阳谷宾馆的现有正宗的粉条和粉皮,大家有需要可以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