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阳谷县图书馆】科普知识 | 逐梦苍穹——中国航空航天杰出人物(一)


奋斗是梦想的翅膀,创新是梦想的风帆。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前行、每一次突破、每一段跨越,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敢于追梦、勤于圆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懈拼搏、攀登高峰。

亿万双勤劳智慧的双手,托举起中国载人航天的星辰梦想,在浩瀚宇宙中铭刻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成就了今日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辉煌成就。
壮哉,中国航天人!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



image.png

钱学森年轻时授课照片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01

报国少年志

钱学森,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出生于上海。早在中学时代,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他就树立了努力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当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1935年他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学习,很快学有所成,并因为在航空领域的突出成就受到美国方面嘉奖。

虽然远在海外,但钱学森的心中无时无刻不牵挂着祖国母亲。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祖国效力。


02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钱学森准备归国,但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无法回国。

1954年4月开始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美国要求归还入侵中国领空的美军飞行员为契机,要求美国停止阻挠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归国。在随后进行的中美10多次高规格的谈判中,中国不断让步,美方却突然变卦,表示中国政府拿不出钱学森打算回国的证据,拒绝放人。

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着急时,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信的内容正是钱学森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到祖国。

1955年,在中美首次大使级会谈上,中国方面不惜提出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飞行员作为交换并亮出钱学森的求救信,才迫使美国同意释放钱学森归国。

在钱学森的诸多身份中,“‘两弹一星’奠基人”,是媒体提及最多的一个。“两弹”是指原子弹(后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和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而研究“两弹一星”,需要地势开阔,同时也要严格保密。钱学森作为这项工作的牵头人,回国后不久,就时常一头扎进渺无人烟的大西北,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中与同事们一起鏖战,经常一干就是几个月。为了保密,他只能跟蒋英说自己“出差”了,“问他要到哪里去,不说;去多久,也不说”,还不给家里写信。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些成就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命运,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