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知家乡——七级古渡


七级古渡

元代开凿会通河穿镇而过,镇市始分为东西,中间吊桥名为古渡,为两岸之关键。七级镇得运河漕运繁盛之便,成为阳谷县东北部重要水运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据载:水次仓在张秋镇有九,在七级镇有五,为东阿阳谷、平阴、肥城、莘县)。七级古渡在明代即被列为“阳谷八景”之一。(见名镇名村之七级镇)

正是得益于七级古渡口的繁盛,名人墨客多驻足于渡口之上,咏诗作词,描述古渡之盛况。明朝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阳谷的几位乡贤名流就写有多首咏“七级古渡”诗作,从诗中可看出当时运河和七级的繁荣景象,如“冠盖风云集,楼船日夜通”“为言万里客,此处是通津”“云帆万里拱神州”等句。七级不但是转运漕粮的地方,也是客人往来停留的地方。


image.png

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由江西赴北京赶考,以及会试中进士后赴任南京礼部祠祭祀主事时均曾在七级停留。后一次他带着新夫人在七级田宗家住了两天,帮着求雨,并写了四五首长诗。清代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包世臣在《闸河日记》中记他道光九年六月六日由馆陶登舟沿卫溯汶入闸河(指山东段运河)南返,途经阳谷运河三镇的所见所闻。他写道,初十日由东昌出发,经利和务(李海务)闸、周家店闸,又“十二里抵七级闸。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县、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十一日癸酉风略定,连日皆逆风溯流,昨日尤旺,纤挽之劳,几如上峡。十八里至阿城下闸”。描述了当时七级古渡的繁荣景象。民间俗语又称“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因七级是粮码头,阿城是盐码头,故有此说)。这些都说服了当年七级古镇的地位和风貌。
图片

       古码头  

七级古码头位于镇中桥北侧,2011年3月,省文化考古所发掘出土,在其《重修渡口石磴碑记》碑上记载,于乾隆十年(1745年)重新修建,距今266年。此码头属民间集资修筑,乾隆年间,七级运河兴旺,其时运河一线的水工设施多有维修。同时,还发掘出土大量瓷器碎片,瓷器以青花瓷、青瓷为主,有少量的白瓷。七级镇古码头被列入“201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image.png

图片
七级北大桥遗址  

七级北大桥位于七级镇中心古运河之上。桥头有一镇水兽,桥南5米处为古渡原址。该桥重建于1958年,桥虽然不是运河古渡,但其桥面,雁翅、桥墩均由古石刻构筑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及史料价值,桥分两函,宽16米,深5米,雁翅长7.5米,桥头有一卧式镇水兽,为古渡口原物,古渡在该桥南5米处,有遗址尚存,渡口已被拆除,台阶埋于地下。

1999年4月19日,北大桥遗址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