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知家乡——会盟台


阳谷城一重要观瞻地,为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议政富国的地点。


图片


春秋鲁僖公三年,齐桓公作为霸主约宋、江、黄三国诸侯会盟于阳谷。左传》谓此次会盟的原因是“谋伐楚也”。会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不要切断上游水源),无贮粟(不可储存粮食而不救灾),无易树子(不可更换嫡长继承人),无以妾为妻”等内容,史称“大会”。民国三十一年《阳谷县志》述于家营人武玉书所著《河洲记》之有关赵王河的记载:斯河阔里许,深丈余,北方之巨川也。入谷以来或分流为二,又合流而为一,傍龟山,绕古城,安乐镇之锁钥,悦性亭之襟带,形胜不一。而屯之东、卢之南有一洲焉,高以丈许,大以亩观,春图片秋前卢之盟、僖公三年齐宋江黄会于阳谷,此盖其会盟台也。经考证:春秋时,阳谷古城在今阳谷县城的东北三十里(安乐镇前后屯村与于营村之间)。后,隋置阳谷县时将阳谷古城作为阳谷县城,后为避水患,阳谷县城几经迁徙,于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定于今址。后为纪念春秋时期的阳谷会盟,经文化嫁接,在阳谷城门南偏右百米处(南关村北偏西)堆一土丘,谓之会盟台,“文革”时期被损毁。1987年,原址西500百米处重建(县造纸厂对过)。台基为正方形,占地2500平方米;高14~15米;台顶亦为正方形,约100平方米。上植松柏,台前有重建会盟台碑记。为阳谷古八景之“盟台遗响”。
   image.png

    柴世需(明,邑人,曾任工部员外郎)诗曰:城南古盟台,岑寂今如此;和风动平畴,落叶明秋水。

    张应奎(明,举人)诗曰:霸业浮云尽,荒台蔓草平;齐人知此意,何用结心盟。

    吴铠(明)诗曰:歃血盟何在,登台恨不平;鸟啼惊月出,树古唤风声;人悯尊周义,谋空屈楚兵;台荒名已寂,千古愧连衡。
    孟其人(清)诗曰:日暮登台万木秋,会盟台下一荒丘;几家砧落云霄外,何处歌喧水面楼;黄菊萧萧连蔓野,青溪隐隐接平畴;相逢共把茱萸醉,纵目南郊兴未收。现在会盟台因城市建设已没有了遗迹,要是想了解阳谷会盟台的故事可以去景阳冈酒厂文化长廊去看一看,听听阳谷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