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阳谷】知家乡——古运河


古运河又称大运河。古运河遗址(含张秋镇运河石桥)位于张秋镇东街,运河自南向北穿过张秋镇政府所在地,两岸人家炊烟、树木成荫。穿过金堤,城镇东北角有一石桥横跨运河,把两岸连接。古运河遗址(含张秋运河石桥),1999年4月19日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聊政发[1999〕30号)。

image.png

境内运河河段原称会通河,今称“小运河”,南起于张秋镇南金堤闸,北至七级镇崔庄村附近入东昌府区境,境内长29.75公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接受寿张县尹韩仲辉建议,开凿东平安山经张秋至临清段的运河河道,上接济州河,下通卫河,穿阳谷县境东部而过,称“会通河”。会通河开通后,南来漕艘直抵大京(北京)。元朝末年,会通河逐渐淤废。明永乐五年(1411年),明政府命工部尚书宋礼重新开挖会通河,以通漕运。宋礼采纳汶上白英建议,于东平戴村筑坝,截汶水入南旺湖,分流至临清卫河,并南起黄陵岗,疏通黄河支流至张秋镇以南沙湾入会通河,以增水源,并在会通河河道地置闸,定时启闭,节制水流。阳谷县丞黄必贵督修县境内河道上闸门6座,即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阳谷县东部张秋、阿城、七级等地因得水之利,经济发展较快。明景泰四年(1453年)复令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徐有贞驻张秋治河,疏渠起张秋以南,经寿张导黄河决水北流会通河。明景泰六年(1455年)治河成功,漕运复通。明弘治五年(1492年),黄河复决金龙口,由黄陵冈北趋张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image.png

刘大夏奉命治河,明弘治八年(1495年)竣工,此后 200 年间,漕运畅通,倘有漫溢,即得堵复。清咸末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至张秋以南,冲断运河河道,漕运一度止。清政府为维持漕运,陶城铺至阿城之间开挖一新河道。至此,来往船只绕过张秋,张秋运河航运已近尾声,张秋经济也随之逐步消退,张秋段运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901年,漕运停罢,县境内河道逐渐淤废。现保存基本完好。

image.png

清乾隆下江南,曾经三次都走的这条水路,路过张秋镇。在元至清代张秋运河是北方通南方的唯一通道,它担负着南北物质文化交流的枢纽作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