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庄村位于阳谷县城南15公里、李台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处,东邻关门口村,南隔南大洼与河南省台前县后方乡(武口村、张楼村)、侯庙镇(大李村、西孙口村、杨口村相望西接金斗营镇莲花池村北与林炉、何垓村接壤。
有关祝家庄的传说很多,真正有史文记载的是明清时期山东寿张县的著名乡镇竹口。《金史 •地理志》 载:“寿张,镇一:竹口。早年,祝家庄是一个自然村,之所以叫竹口街,是因地处黄河故道,村外有一个很大的水运码头,专门接待从江南来的竹客商人,承接转运各式各样的竹制品。金大定年间,寿张县城曾一度迁到这里。《阳谷县志》 记载,金大定七年(1167),洪水冲破寿张城(今梁山县寿张集),移县治于竹口1947年,土改工作队来到竹口,土改队的领导人冀鲁豫边区文联常务理事于黑丁 (1914-2001),笔名黑丁,为方便管理,把祝家庄划分为5个行政村,即明堤村、临河村、李杨村、大寺村、甄台村。1979年,祝家庄重新划分行政村,把李杨村拆分为李街、 凤凰台、西台3村,祝家庄划为7个行政村,即大寺村、明堤村、临河村、李街村、凤凰台村、西台村、甄台村。1994年,祝家庄再次划分行政村,大寺村分为大寺一村、大寺二村;临河村分为临河一村、临河二村;甄台村分为甄台一村、甄台二村、甄台三村。全村划分为11个行政村,即大寺一村、大寺二村、明堤村、临河一村、临河二村、李街村、凤凰台村、西台村、甄台一村、甄台二村、甄台三村。祝家庄占地约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37户,9355人,耕地面积9434.64亩。小麦和玉米是祝家庄的主要农作物。祝家庄历史悠久,姓氏较为繁杂,有以下姓氏(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孔、邓、朱、刘齐关许、孙李、杨、昊、何、张、陈、武、苑、范、国、宛、孟、赵、钟、聂、贾、高 黄、曹、崔、韩、甄、解。村庄故事三打祝家庄是梁山农民起义军的一次著名战役。小说 《水浒传》从第四十六回至第五十回,用了近三万字的篇幅详细描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同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战争一样,这次战役的胜利完全是农民起义军广大将士英勇机智、群策群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结果。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著名作品《矛盾论》 里作过精辟的论述,高度评价道:"《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许传》 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清初寿张县令曹玉珂 《过梁山记》载:“祝家庄者,邑西之竹口也。关口者,李庄也”。这关口现在叫关门口。传说北宋时,祝家庄是繁华之地,右傍大溪,左临官道,为济州到大名府必经之地。祝家塔与梁山隔河相望,是庄兵观望梁山军情的瞭望塔。传说祝家庄西北的胡沙窝村是扈家庄,东面的关门口村是祝家庄的东大门,北面的莲花池村是祝府的后花园,西南的炉里村是祝家庄锻造兵器的地方。祝家庄庄主祝朝奉二十岁时以探花及第,步入仕途后,抗金平叛屡立战功,官至一品,五十岁荣归故里。在他退归故里后,为保村安民,在祝家庄摆阵筑城,庄前林木葱郁,庄后石塔耸立,庄内盘陀路布局奇特。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苗得雨70年代到阳谷县考察时曾赋诗一首:“祝家庄真有,李家庄也在,祝家庄今叫竹口。李家庄改名李台,你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村一寨,在这里孕育着卓越的军事人才,受赞美者,应是那位祝氏员外。”村庄文化 武术之乡“喝了祝家庄的水,人人都会踢两腿。”受历史传统影响,祝家庄人重义尚武,大洪拳、小洪拳、佛汉拳、梅花拳活跃在大街小巷。著名拳师王升臣、王先进是佛汉拳第六代传人,收徒上百人,其中,弟子王先洞、其中,弟子王先洞、武守存、黄明全等人,多次参加聊城市武术比赛,并在器械、散手、对练等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来源:文化阳谷——乡村记忆李台卷
村庄故事
武术之乡
“喝了祝家庄的水,人人都会踢两腿。”受历史传统影响,祝家庄人重义尚武,大洪拳、小洪拳、佛汉拳、梅花拳活跃在大街小巷。著名拳师王升臣、王先进是佛汉拳第六代传人,收徒上百人,其中,弟子王先洞、其中,弟子王先洞、武守存、黄明全等人,多次参加聊城市武术比赛,并在器械、散手、对练等项目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来源:文化阳谷——乡村记忆李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