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文化阳谷:博济桥的故事


博济桥,坐落在阳谷旧城东门外(今县城中心广场东南角,博济桥路西首),地处过去阳谷北通东昌、南达寿张、东去张秋的必经之处和交通要道。因地势低洼,适逢雨季,常使交通梗塞,极为不便。明朝万历25年(1597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在此处修建石桥一座,命名为博济桥。

image.png

“博济桥,在东门外,其关厢之半,乃寿张抵东昌南北通衢,岁久洼下。每雨后注水,或至没顶,致令东西张秋之路梗塞不通,其关之居民隔若两泮然。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架石桥三空,旁设栏杆以翼之,勒其碣曰博济,改故道于东偏之高阜焉。” —— 据康熙五十五年《阳谷县志》“桥梁志”

该桥以青石砌成,为拱式结构,由桥基、桥身两部分组成。虽历经400余年风雨剥蚀,至今桥体仍坚固如初,并无陷落与断裂现象。桥身东西长8.30米,南北宽5.12米,下有石砌拱券式桥洞3个。石桥的四角各有一形态逼真的石虎,桥两侧有两排浮雕石栏。桥栏有望柱十二根,顶端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望柱间以石栏板镶嵌,均镌有山水、花鸟及人物浮雕图案,如“八仙过海”、“柴王推车”、“寿星下棋”、“农夫开山”等等,取材广泛,雕工精细,妙趣横生。石桥在构造上也别具特点,整体石砌,做工细致,手法精巧,造型美观,古朴大方;各部件之间,卯榫相接,严密无间,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image.pngimage.png

博济桥声名远播还在于它有另一个名字 —— “石牛拉石车”桥。这是因为桥南西数第二块栏板上雕有一幅石雕画:画面中,某一公驾牛车而去,另一人却牵一牛犊而回,驾车人、牵犊人、牝牛、小牛犊均回首相望,依恋难舍,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image.pngimage.png

当地老百姓于是称它为“石牛拉石车”桥,冠以“石牛流芳”之称。这里面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德兴县人笪(da)一顺来阳谷任县丞。笪公为人忠厚,居官清廉。他到阳谷上任时,是自驭一母牛车而来。在任期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犊。三年后,笪一顺任满离开阳谷,坚决要求将牛犊留在阳谷。他说,小牛犊吃阳谷的草料长大,应该留给阳谷。自己一车简素,只驾着老牛车走了。这样,笪一顺走了,而“车去留犊”、“卸任留犊”的故事和他清正无私的精神却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深深感动着阳谷人。修建博济桥时,人们决意永远铭记,便将他的事迹同“八仙过海”等历史故事一起雕刻在了桥的护栏板上,让他的廉洁精神流传不朽。画面中,一人驾车而去,一人牵犊而回,驾车人、笪公、老农、牝牛、牛犊均回头相望,一脸难舍,人们顿生崇敬之情。

光绪《阳谷县志》载有《石牛流芳》诗一首:

已驾牛车子母分,

犊鸣悲切不堪闻。

石桥遗迹今犹在,

耆老指谈如见君。

作者“前人”在序中曰:“邑有县丞笪公,居官清廉,莅任之时,惟一牝牛驾车而来;及解任日,牝生一犊,公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仍驾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济桥上,至今犹存。”

400多年来的风雨沧桑,博济桥仍保存基本完好,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与发展。1999年阳谷县旧城改造,东关西部规划为广场,桥保留在广场东南角,遂在旁树立标志牌。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县政府将广场命名为博济桥广场。后来,阳谷县城区划分三个办事处,所在区因此桥命名为博济桥办事处。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