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原创】王泽文丨《知识没有爆炸》
知识没有爆炸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刚上初中时,教我们的老师近半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充满理想,朝气蓬勃。那时候流行一个词叫“知识爆炸”,老师鼓励我们学习时,常常提到这个词,以示知识的博大无边。在我十几岁的脑海里,却常常琢磨:知识怎么会爆炸呢?
我出生在鲁西农村,故乡是一望无际的沃野。上小学之前,对于aoe、123这种知识是很少有途径接触到的。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常常困惑于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上初一时,我又困惑于“书包”为什么是“bag”。于是乎我进入知识前进的死胡同不能自拔,又于是乎,因为这种莫名的困惑而留了两次级。等我明白过来时,学习便一路开挂,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读大学时第一次到了省会济南,从繁重的学习里解脱出来,我在大学里迷上了锻炼,每天两个多小时高强度运动,整的像个泥猴似的。平常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博览群书,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纵横古今,如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但是我却没有体会到一丝丝“知识爆炸”的感觉。文史哲、数理化、农医商,各有其中的道理,依道理步步探究,循序渐进,发散出来便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像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孜孜不倦的钻研,按照先人的理论基础更进一步探索。但终究也不见有什么“知识爆炸”。至于原子弹爆炸,那是一群无私奉献的英雄们功道自然成的结果,与什么“知识爆炸”是没啥瓜葛的。所以,在上大学时我悟出一个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通晓三百六十行,一个人只能在一个领域、数个领域有所建树和作为。季羡林是个语言专家,精通多种语言,但是估计他不会把一千五六百种印度民族语言研究透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芸芸众生,每人都勤耕于本职工作,这个社会就会井然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