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泥塑:泥土香里的“雕像艺术”
泥塑艺术的发展,与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息息相关,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东昌泥塑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聊城历史上道观、寺院及各种神庙较多,而聊城属平原地带,缺少石料,加之运输等比较困难,因此,聊城供奉的“神”多数是泥制的,这也促使聊城产生了很多造诣高深的泥塑艺人。根据现有资料记载,解放前聊城泥塑主要集中在东昌府城区古运河以东,小逯庄、小东关一带,最著名的代表性作品就是玉皇皋,里面有上百尊神像,是“聊城三宝”之一。
聊城泥塑雕像用料考究,工艺精细。需经多遍手序方可完成。首先用稻草或谷子杆绑扎好草人,再用麦糠与黄胶泥合成粗料,用料比例基本为六(糠)比四(泥),然后造型,用粗料造型的工序称为“抓粗”,待造型干透后,再上一遍细泥,所用的材料为黄胶泥,然后是上色,先刷一遍底色,底色由水、白粉子、水胶合成,用料比例要根据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底色干透后上彩,一尊神像便完工了。
聊城比较著名的泥塑艺人是张安之,博平人。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便在聊城塑神像。张安之技艺高超,在造型、调色、上彩等各方面工艺精湛,堪称高手。他的门徒李振基继承师业技艺,对雕塑工艺造诣颇深,昔日,东昌玉皇皋的神像就是出自张安之、李振基师徒之手。(记者 朱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