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聊城的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民间传统工艺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后来,从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也可见其略影。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时已出现专业民间剪纸艺人。

  剪纸在聊城民间流传很广,有很多民间剪纸高手,其中茌平县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是聊城民间剪纸的代表。剪纸的工具和原料简单而易得,无论是民间剪纸艺人还是广大农村妇女,随时随地拿出剪刀和几张纸片,即时就能进行艺术创作。剪纸的传承多数靠口传心授,小姑娘小的时候就在大人的熏陶下学习模仿,剪出心中的愿望。

  聊城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何时?很难考证。

  针对广大群众的爱好和习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聊城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始重视民间剪纸的挖掘工作,大力复兴民间剪纸艺术。1979年春,茌平县文化馆首先通过各文化站进行摸底并重点查访,发现了200多名技艺娴熟的老艺人,搜集到各种形式的剪纸作品千余件。通过整理,从中挑选出了80多件优秀作品,于1980年七一举办了“茌平县首届民间剪纸艺术展览”,展出后,产生很大轰动。此次活动引起了广大人民对剪纸艺术的兴趣,并激发起一部分青年人学习剪纸的热情。新人不断出现,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聊城剪纸在省和国家乃至国际上的展览比赛中获得大奖。

timg (1).jpg

  聊城剪纸品种和风格十分丰富。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心有所思都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它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用于民俗活动的各个方面,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礼仪生辰、装饰环境、装点衣物等,人们(特别是劳动妇女)总是用神奇的双手剪出自己最心爱的剪纸图案来。

  聊城剪纸以花卉为多,除了一大批刺绣花样以外,团花(包括抱角类)也叫窗花,民间俗称“剪月亮”,达上百种之多。过去民间嫁娶,没有哪一家不贴大红“月亮”的,白底红花,给人一种清新和喜悦的感觉。除花卉之外,虫鱼禽兽、风景人物之类的作品也很多,具有寓意性和喻意性特征,例如,寓意男女之间相爱与结合的“鱼戏莲”“喜鹊登梅”“凤凰戏牡丹”“扣碗”“鸳鸯戏水”“双鸡”“双鱼”等。过去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剪纸中,喻意这方面内容的纹样也很多,如“鲤鱼莲花”“老鼠偷葡萄”等。用以表现富贵平安、吉祥如意及福与寿的纹样则更是不胜枚举。

  聊城剪纸的艺术风格,有粗犷与精细之分,都很注意物象的外轮廓,多是不打草稿,动剪成形,颇似剪影。在造型方法上,不论是古拙之作,还是精细之品,都是“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既随心所欲,又不粗制滥造,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给人一种自由的完整的美感。

  一把剪刀一张纸,剪出了生活的美好,也剪出了理想和追求。目前,聊城成立了各级剪纸协会,通过协会,联络会员,切磋技艺,提高水平,剪纸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