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张秋木版年画:不可遗忘的运河文化
聊城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而著称。京杭大运河和徒骇河纵贯市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古城,光岳楼、铁塔、山陕会馆、海源阁、傅斯年陈列馆、孔繁森纪念馆等闻名海内外的文物单位,似颗颗明珠闪烁于城中湖畔,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
生活在一座城市,要读懂她的内涵,了解她的故事。聊城,值得我们无限品读。即日起,大众网聊城站推出人文地理类新闻栏目--《聊城印记》,在往事中诉说聊城历史,在现实中描绘聊城发展,在历史、现在、未来的穿越交错之间,记录聊城,爱上聊城。
大众网聊城4月27日讯(见习记者 张燕)张秋古称“涨秋”,因地势低洼、秋天易涨水而得名,因后人忌讳“水”字,所以改名张秋。它是大运河进入聊城境内后,雄踞会通河上的第一个古老而繁华的大镇。探访张秋古镇,有一种传统老技艺不得不看,它就是张秋木版年画。传说这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是元代由山西晋南的商人经大运河带到张秋的,这个说法后来也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因为在元明清时晋商在聊城一代很多,且晋南年画历史悠久,就连现今张秋镇仅存的一副宋金时代印的《四美图》即出自山西晋南。
源茂永·张秋木版年画(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张秋木版年画自传入时就刻印分家,张秋镇本身没有自己的画工、刻工,刻工要从百里之外的堂邑刻书版的地方西三奶奶庙等处雇佣,或将画样送往堂邑刻制。据《寿张县志》记载以及文史专家考证,明清时期,张秋木版年画空前繁盛,和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合称为全国四大木版年画基地。
那明清时张秋木版年画繁盛到什么程度呢?拿清代来说,当时张秋镇规模较大的画店有3家,分别是源茂永、鲁兴聚和刘振生年画店。据史料记载,1918年,“源茂永”画店常年雇佣来自堂邑的刻版艺人十多人,雇佣工人多达90人。“鲁兴聚”画店同“源茂永”画店规模相当,两家每年共用纸张达两千八百领(一领纸500张),数量之大可见非同一般。
“听老人们说,年画一般从农历八月底开始印,十月初就有两千多人来镇上批发,再通过运河大量销往山西、河南、河北和东北等地。”张秋镇宣传委员王鑫王鑫小时候赶大集经常看到小商贩摆地摊卖年画,但那时他并不懂年画的历史,也不知道它们和运河的关系。
张秋木版年画借运河的便利,在明清时期经过一个兴旺发展的过程。后来由于受运河淤塞、功能衰退的影响,曾一度濒临灭绝。文化大革命期间,门神作为迷信品被禁,张秋木版年画几乎覆灭。除了残存的极少印刷品和少量线版外,在乡间偶尔有年画出现,但已是微乎其微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木版年画得到重视。山东省年画专家谢昌一、荣玉秀、黄丽等来阳谷考察张秋木版年画,县文化馆领导让从事美术创作的乔振霞陪同前去考察。她们一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个叫闫庄的偏僻小村里,找到已是耄耋之年的原“源茂永”画店掌柜闫均振。
闫均振从一间草屋的干草下,翻出当年偷偷保存的十三张年画原版。谢昌一仔细看后,激动地对同行的其他专家说:“好东西,这是宝贝,张秋木版年画确实与天津杨柳、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埠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当即和闫均振商谈,询问能否将这些原版带走。闫均振对这些曾给他带来过灾难的原版,并没有意识到将来的价值,当场答应。
张秋木版年画(阳谷文化馆 李健/供图)
这些张秋镇木版年画可贵的资料,现存放在山东省美术馆。也正是因为这次考察,让从事专业美术研究的乔振霞迷上了木版年画艺术,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2006年,张秋木版年画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痴迷木版年画的乔振霞成了张秋木版年画的第十二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