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聊城:著名的杂技之乡


关于聊城杂技艺术的来源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杂技源于角抵又名蚩尤戏,而传说中最早的角抵英雄蚩尤就是生活在聊城一带;今天的山东省原是三国时期的青州,本是袁绍的管辖区域后袁绍被曹操打败,该地又归曹操管理而聊城就位于山东省西部,传闻曹操的儿子曹植很是擅长百戏表演。


在民间也曾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跑马卖解上大杆跳丸地圈流星鞭,走江行会保平安莫忘先拜曹子建。”由此便可推断当时的聊城杂技已经很有名气了,之后聊城杂技在民间广泛开展起来,并且长盛不衰,涌现的一些优秀杂技艺人对中国近代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聊城杂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其拥有的深厚群众基础是分不开的;聊城的东阿、葫芦头、莘县等都是著名杂技村的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仅东阿县就有上千名杂技从业者,而与聊城地区艺人有血缘、师承关系的杂技艺人更是遍布全国各大杂技团。


在聊城市杂技团培训基地里,陈列了不同时期、不同节目的剧照;从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聊城杂技始终将保留传统与不断创新作为发展基调。从展出的《飞叉》节目剧照上我们就可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过去这一节目一直是演员在地上舞叉。


而当地的杂技艺人将该节目编排成为了男女演员在7根1.8米高的铁桩上对舞,突破了原有的表演形式,创作新颖令人惊叹;《小小炊事员》是一个十分童趣的杂技节目,小演员以锅、碗为道具相互传递经过精心编排,融入了音乐、灯光等综合艺术后,小演员的转碟表演让人应接不暇。


错落有致的转碟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舞动的世界当中,该节目首次表演就收到了好评并夺得了文化部颁发的银奖;1999年聊城市杂技团被文化部授予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如何将杂技这一传统艺术保留并传承下去?这是杂技艺人在推动杂技向前发展的同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支撑杂技向前发展的是杂技艺人,如果杂技人才越来越少;推陈出新的节目也会愈来愈少,当人们厌倦了传统节目之后便会对杂技失去兴趣,那么杂技将会在某一天被人淡忘甚至是消失不见。所以要想使杂技长盛不衰,必须要多培养杂技新人,而聊城人很早便认识到了培育杂技新人的重要性。


他们实施了“搭文化台唱旅游戏”的举措,并由政府出资兴建了占地3800多平方米的杂技培训基地,基地内使用了先进的科技建立了“数码剧场”,这为杂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聊城市杂技团实行联合办学策略,先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入杂技艺术学校学习,都为聊城杂技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