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胡同传说
这是在《滨州区域文化通览·惠民卷》和《黄河三角洲的传说》等众多书籍中都记载的一个故事。
从前的惠民县城是武定府的驻所,是山东知名的城市,城内有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胡同,其中一条胡同叫“仁义胡同”,它的名称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武定府出了个汉族人在朝廷最大的官儿,叫李之芳,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人们都尊称他为“李阁老”。他的宅第与明朝大将傅友德之后、清朝御史傅东文家为邻。
有一年,李阁老家中大兴土木,修缮宅第,将原来与傅家只有两墙宽的胡同又占去了一半。论官职,傅家虽不如李之芳的官大,但其妻是小皇帝的奶妈,论权势在朝廷也屈指可数。傅家见李家仗势欺人,也不示弱,就将本不该修理的南院墙推倒,又向南挨了一墙,把本来就不宽的胡同堵了个严严实实。当时的黎民百姓对此非常生气,因这条胡同是宅后街通往南门大街的主要通道,但慑于两家权势,都敢怒而不敢言。
两家在施工中,因墙挨墙同时施工,地槽便成了一道深沟,弄得两家都不能施工。双方互不相让,越闹越大,就告到官府,惠民知县不敢受理,就推到府上,知府明白,两家都不好惹,便一推了之。
李家见无人敢管,便修书一封,命家人送往京城,请阁老做主。李阁老看完信思忖片刻,提笔在信上批了几句,命家人将信封好,火速返回。李家拆开书信一看,原来是阁老的一首诗:“千里捎书为一墙,二虎相斗必一伤。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谨遵圣训和为贵,让他一墙又何妨。”家人遵照阁老的意见照办,不但将原来向北多出的一墙挪回来,还多让出一墙。傅家见李家如此仗义,称赞阁老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也照模照样,让出了两墙。这样,只有两墙的小胡同,加宽了一倍,不但行人畅行无阻,而且能走马车,当地百姓看在眼里,十分高兴,便把这条胡同叫“仁义胡同”。
关于李之芳故居,《武定府全志》中记载:“相国第,坐落于惠民城南门大街北首路西,北至仁义胡同,南至苏家街,西至龙王庙街,周二百有六丈,占地二十顷又六亩。”“大门座西朝东,门额为‘相国第’,门前有四柱三门冲天式石坊,额为‘四世一品坊’。整个大院分北、中、南三院,李之芳住北院。”“李之芳居处为五进院,房一百六十八。一院为过院,进院后经仪门曰李家祠堂,堂阔五楹,进深为三间九架,雕梁画栋,宏丽壮阔,为李宅之最。西为相国私邸院,座北朝南,五楹,进深与祠堂同,配有东西两庑。再南有两院,西为花园,有小亭绿树,鱼池藕榭,是主人休闲悠游之处。东为家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