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名录-少林五子拳
五子拳起源于嵩山少林寺。相传在明代少林寺北院有五名僧人周福,普仁,普俊,普毅,广德,他们根据孙子兵法的韬略,以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名字命名,创编了一种特具一格的拳术,故而命名为五子拳。八十年代初,少林寺方丈素喜大师亲笔题词:少林正宗,五子拳法,今公示众,喜开艳花。
清光绪年间,五子拳由高唐县城西赵庄村陈耀堂先生传入,当时陈老先生为高唐国术会会长,后来不断壮大,其弟子众多。
五子拳注重实际应用,不主张外观花样,现有的套路有三趟五子拳对练和一些器械套路,五子拳在技击方面重劲不重招,斗智不斗勇,即练内又练外,即练拳又练功,张弛有度,刚柔并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功法健身体系。
五子拳在练拳行劲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变势快,定势稳,变如风,定如钉,缠中缠,拧中拧,身似弹簧。反中求正,逆中求顺,踢腿不过膝,行步如趟泥。五子拳在教学中,主张多讲劲,少讲招。因为劲是活的,招是死的,一劲变多招,懂劲自然能生出招来。
五子拳侧重于实际应用,不注重外观花样,所以把大部分散手加在套路中练习,每一个动作都含有不同的实战意义,这样有助于提高技击的能力。根据技击的实际需要,五子拳从有形到无形,从练拳到应用,提出八项要求,即“形丹意化,刚柔曲弹”。
近几年,在文化、体育部门的重视下,大力宣传传统武术强身健体,来传承和发展五子拳,现在约有百人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