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首页>>详情页

【线上非遗】传统舞蹈—高唐落子舞


微信图片_20200521093906.jpg

高唐“落子舞”, 又称“打落子”、“打花落”、“打花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发源地在高唐县赵寨子镇倪堂村。该村在200百年前就有“二月庙会”,据传在庙会期间,来了一位卖虎皮膏药的老翁,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身体健壮。为招来顾客,老翁将铜钱系在一根竹棍上,只见他手中竹棍上下翻飞,并有节奏的抽打身体各个部位,据他讲这是“落子舞”,能打通血脉,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他的表演招来很多观众围观。庙会结束,倪堂村有一财主宴请老翁并恳求传授“落子舞”,从此“落子舞”的雏形在倪堂村扎根。后经历代传人在道具、服装、动作上做了大幅度继承和发展,并与健身和娱乐相结合,使古老的民间舞蹈又具有了生命力和时代特色。   

微信图片_20200521093919.jpg

  高唐落子舞,人数不限,10人、20人、30人、40人均可,但打跳的动作、舞步、节奏要绝对一致。全队人员要求男女各半,领舞者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女彩旦大多为男扮女装。男女领舞者为队伍的支柱和核心。他们不仅与整个队伍配合一致,而且相互挑逗,妙趣横生,增加表演的娱乐性。

“落子舞”阵型,由八卦演变而来,其表演口诀为:

      点盘扛顶前身腰,左踢右颠转身跳。

      竹竿手眼一盘齐,左右上下全点到。

    飞眼抖肩走乾坤,龙凤嬉戏逗人笑。

      点穴强筋任脉通,舞中瑰宝打花落(lao)。

   高唐“落子舞”因具有健身娱乐两大功能,且不受诸多条件限制,易流传和推广,所以深受高唐人喜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即流传歌谣:

        看见打花落(lao),吃饭都忘掉;

        瞧瞧落子舞,    干活劲头鼓。

  “落子舞”的道具为短竹竿一根(长1.2-1.2厘米),竹竿两端系红毛穗,从竹竿一端往里各挖3个竹孔,每个竹孔之间相距3厘米,用细铁丝各串3个古铜钱固定在竹孔内。竹竿两端各系小铜铃3个,大铜铃3个。在打跳时,随着舞步的节奏,同时发出几种声音。竹竿颜色须一致。

微信图片_20200521093927.jpg

“落子舞”演员的服饰在各个历史时代有着明显的变化。过去打“落子舞”,由于家境贫困,演员的服饰十分简单。男演员头裹毛巾,一身庄稼人打扮(只要求衣服颜色统一),女演员(大多男扮女装)上红下绿。新中国成立后,演员服饰有较大改进,男演员头系羊肚子手巾,身穿紫花布衣裤,打裹腿,脚穿薄底布鞋,十分潇洒精神。女演员盘长辫,头插红花,上身穿大红色褂子,下身穿绿色肥裤,脚穿薄底彩鞋,鞋面绣红色绒球或线球,十分引人注目。至改革开放后,服饰又有变化。男演员头系红色英雄巾,上身穿黄色坎肩,下身穿紧身灰裤,打红色裹腿,脚穿白色球鞋。女演员盘发髻,上身穿大红紧身小褂,下身穿绿色健美裤,脚穿红鞋。

“落子舞”的伴奏乐器是打击乐,主要有堂鼓、大锣、小锣、大铙钹、小铙钹,其基本节奏为:仓仓令仓起,仓仓令仓起,仓仓令仓令仓起(无限反复)演员根据节奏,表演各种复杂的舞蹈动作。

“落子舞”表演队形基本有四个:一是二龙吐珠队形,二是大雁展翅队形,三是宝塔倒影队形,四是长蛇交叉队形。

 高唐落子舞传承人较为清晰至今已传承五代。从民国初至当代,主要以陈、赵两家为主。第一代传人:民国时期陈家为陈立星、陈立江,赵家为赵光星第二代传人:陈家为陈思祥赵家为赵振河第三代传人:陈家为陈文银另有王跃海、王跃华第四代传人:赵家为赵庆江第五代传人:宋振梅。

微信图片_20200521093934.jpg

高唐落子舞以它道具的新颖别致而易制作、伴奏的简易明快而易掌握、队形的夸张变形且赏心悦目、舞步的灵巧多样而又欢快为主要特征,易流传和推广。既有自娱自乐和大众场合表演功能,又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在舞蹈动作中讲究打通七经八脉),落子舞几代传人都具有长寿特点。高唐“落子舞”的动作介于复杂和简单之间,太简单且无观赏价值,太复杂且不易继承、流传、推广和学习,它有一套完整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套路。观赏性较高,是民间舞蹈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