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山调
谷山调是流传于阳谷县境内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是阳谷人民为了纪念明朝的一位清官而创制的民间曲调。它有山东快书的节奏,有山东落子的粗犷,也有三弦调的婉转。所用的器具是一把三弦,用穿在一起的五片小竹板绑在小腿上,自己掌握节奏。因阳谷县域有谷山,所以老艺人取名为谷山调。
谷山调能演唱大书、大段、小书、小段,是典型的宫调式四句腔曲体结构形式。最大的特点是辅词中的噢、哎、咿、呀等,别具一格。
如今的谷山调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在乐队的伴奏中加上了大提琴、中胡、扬琴、坠琴等乐器,给谷山调增添了色彩。
谷山调艺人演唱的段子有《猪八戒背媳妇》、《猫耗教虎》、《去任留犊》、《唐王探病》、《十针钗》、《绣荷包》等。
阳谷县文化馆派专人对谷山调进行了挖掘整理,同时培养出王代云、王月琴、张英、房荷英等一代新人,并填以现代内容,在各乡镇巡回演出千余场,如《婚育新风进万家》、《游子逛谷山》等。后在省专家张军同志指导下,谷山调《唐王探病》、《绣荷花》两个段子被收入《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丛(山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