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民国伪政权“临清县政府印”


民国伪政权“临清县政府印”

 

乡里客藏盅,宫曹世乏儒。

敛緍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送别挚友白居易谪贬江州而写的《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中的诗中四句,其中所说的“印信”,即今现代语所说的政府印章。

“典守印信,以昭权重”,中国历朝历代无不极其尊崇印玺,印玺即是王权的象征。作为凭信之证与政府文书相随,正所谓无印不成其为公文,不足以取信天下。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强调指出:“公文程必须盖印署名者,所以示负担责任,分晰权限之至意。”

今天大家推介的是我馆所藏民国伪政权“临清县政府印”。铜印,黄铜质,由七分原铜(紫铜)、三分白铅(锌)精炼浇注沙型而成。印座方形,长宽皆6.5厘米、厚1.9厘米、重0.98千克,圆柱钮长6.7厘米。印面篆刻阳文“临清县政府印”六字。印背面左边铭刻“铸印局”、右边铭刻“临清县政府印”。印侧左刻边款“国字第四千六百八十三号”、右刻边款“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九月  日”。此系南京民国中央政府为巩固政权,命印铸局为当时全国各地方政府统一形制、统一编号、统一铸造而颁发的一批印信中的一枚。

(图片1:民国伪政权“临清县政府印”)

民国政府的印信规范,承袭了清朝印信制度发展而成,虽基于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也融进了新的时代因素。民国政府成立初期就制定公布了《国民政府颁发印信条例》,成立了监制国家关防印信的印铸局。北洋政府印铸局设在王府井霞公府,南京政府迁都后印铸局设在伪总统府西四轴线小四合院内。

(图片2:南京总统府;)

(图片3:印铸局原办公室(桌上陈列有铸印展品))

依照伪国民政府所定《铸造印信规则》,印信之尺度、篆体、质地、钮形均由印铸局先拟定缮具印模,再呈请国务总理审定,然后依式铸造。印铸局文牍、庶务、发印制度极其严格规范,单从篆文就可看出阶层有别,细分有类。依照规则,国玺用玉箸篆、各部院用尚方大篆、将军及武职用柳叶篆、各省巡抚用小篆、京师审判检察各厅用钟鼎篆,各省、县用垂露篆,从中不难发现,沿袭几千年封建官府印制,至此也始终未冲破“方印篆书”的樊篱。印铸局编制中设技正一职,负责印式设计及执笔、操刀,这次全国统一重新颁铸印玺,此职由著名书法篆刻家王褆担纲。

王褆(1880—1960),原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厂(庵),别署罗刹江民,浙江杭州人。晚清秀才,任教钱塘学堂,苦研书法篆刻,常年与印人为伍商洽印艺、研讨印学,其治印远追秦汉,近融皖浙,刀法含和、布局安适、精整竣拔、格调高古,终年钻研,凿白利朱,所谐益进,在全国印界异军突起,成为浙派篆苑领军翘楚。印人沈茹菘赞其:“工整庄严灿若花,文章如玉思无邪。端容振择江湖下,砥柱中流一大家。”光绪三十年(1904)与印友丁仁、叶为铭、吴隐四人于西湖旁创办“西泠印社”,号称印苑“四君子”,并合力推举吴昌硕为社长,其后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先后继任社长,团结印学之众,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精英辈出,蜚声海内外,成为历史悠久,影响最广的国际性高级学术社团。

(图片4:西泠印社创始群贤(中间站者即王褆))

在我国古文字篆书中,种类繁多,历史久远,从广义角度讲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合称“古文”或“籀文”。《说文解字·叙》曰:“今叙篆文,合以古籀。”至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李斯所制“秦篆”笔划圆转流畅,字势整齐,与前“大篆”相对称为“小篆”。在历史的演进中,“小篆”也发展为多种篆体文,伪南京政府铸印中省、县一级印文所用“垂露篆”,即是其中一种篆书。

(图片5:垂露篆)

垂露篆,是小篆的一种,因篆体竖划收笔如滴露而不垂,故名。垂露篆,书体由晚商至西周时代的肥笔书体演变而来,其书体收笔藏锋,笔触温润,行笔工整,融有装饰意味。

但是,由于垂露篆与悬针篆、鸟虫篆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为书法篆刻家所不屑,至晚清民国基本再无人问津,再加上篆书好写却难识、难辨、难认,所以现代人们几乎已经看不到这种篆书了。故此说明。

(图片6:“临清县政府印”印面)

民国伪政权“临清县政府印”同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颁行的这一批省、县铜印,多达数千枚,均由王褆先生领衔操刀篆刻具模铸印。所刻铜印篆书工整温润,结体典雅朴茂,节涩不滑,遒劲馨逸。奏刀刚柔相济,刀锋含和,不崩不骞,勘称佳作。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大批本可摩挲赏析的篆刻艺术品,却沦为了蒋家王朝崩塌的殉葬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炮响,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序幕。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侵华日军铁蹄长驱南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屠城毁村,战火硝烟中百姓流离失所,大批难民四处逃命、饿殍载道,临清也迫在危急之中。

在大难临头之际,肩负护卫一方平安的国民党四专署民团指挥赵仁泉,9月下旬闻得日军将至,竟不顾百姓死活,苍惶携眷南逃。伪县政府官员们更是惶恐不可终日,纷作鸟兽散惜命躲藏。10月28日,侵华日军中野率日军两千人,皇协军崔培德部六百多人不费一枪一弹侵占了临清城,在日伪淫威蹂躏下,一座千年古城陷入水深火热中。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刻,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爱国军民纷纷响应,拿起刀枪,奔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1938年2月八路军东进纵队挺近鲁西,奋勇搏杀,毙俘日伪军百余人,收复临清城。中共山东省委决定为以利再战,将鲁西北特委分别成立鲁西北和鲁西两个特委,第十区战委会成立了“中华民族抗日临清动员委员会”,在党的领导下全县军民团结一心配合八路军,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临清古城终于1945年9月1日赢得彻底解放,建立了人民红色政权。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政权象征的伪“临清县政府印”,1937年刚刚颁发到临清,随着伪政府的溃逃,崭新的印鉴一次也没有钤盖,就不翼而飞,悄然失踪。直到五十年后的1986年,锈迹斑斑的铜印才从前关街冀家大院一棵石榴树下掘出,一觉醒来,永久地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1988年,伪“临清县政府印”经台立业教授为首的山东省文物鉴定组鉴定,确认为国家三级文物。无独有偶,2015年在文物普查中,海南省保亭县也发现一枚国民政府印铸局同一批刻铸的伪“保亭县政府印”,型制、质地、尺寸、重量完全与临清所藏铜印一致,经南京博物院程晓中等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伪“临清县政府印”艺术价值、文物价值也将会与日俱增、愈加珍贵。

如今,伪“临清县政府印”静静的躺在博物馆展橱里,供人参观审视回味、感悟、评说,从正反两面汲取对历史的认知,加深对社会演进的剖析与思考。

一枚印鉴既是物证,也是史鉴,凝聚着两种命运决战的胜败,两种社会制度的盛衰兴替:

国民党:对百姓百般盘剥压榨,腐败消亡,败逃孤岛,风雨飘摇,日暮途穷走向衰亡。

共产党:与人民始终风雨同舟,初心不改,江山如磐,砥砺向前,喜迎建党百年盛典。

我们视线移开伪“临清县政府印”,放眼望去,改革开放中的运河名城临清,欣欣向荣,阔步向前。彼此关照,新旧对比,展望未来,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诗句所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图片7:光辉岁月)